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

富生活 2022-02-24 16:06:23   258

提起清明节来,可能好多人只知道它与寒食节是一起过的,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及由来。下面先从两首诗上感受一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关于清明节的七言诗,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清明
清明

关于寒食习俗的诗句,最著名的一篇是唐朝诗人韩翃写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
寒食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室外活动。

荡秋千是清明节的一个重头戏,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寒食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或几天,说法不一。寒食,顾名恩义,就是不生火做饭,吃冷食。

关于寒食的由来,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被迫流亡。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其他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有一人叫介子推,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但是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逼他出来。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子推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后人又把界休县改为介休县。介子推死的时候,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他是火饶死的,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举烟火,进冷食,后来,人们又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条柳枝,编了一个柳环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团捏成燕子的模样蒸熟,来纪念他,因为“燕子”跟“介子”谐音。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到了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

在我们老家,清明节被叫做过寒食。这一天要上坟扫墓、祭祀祖先的。在寒食的头一天,用发酵好的面粉做成大小不一、花样不同的燕子饽饽。寒食当天的早饭,是要煮一锅鸡蛋、鸭蛋、鹅蛋的。村里面也早早的在平阔的场地上竖起了高高的大秋千。我们家,老爸提前几天就在院落大门内两侧的墙壁上架起一根粗壮的木头,在上面拴上粗粗的麻绳,麻绳中间穿起一块小长方形木板,吊起了我们最喜爱的小秋千。

我奶奶说,寒食节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燕子饽饽也是为女孩子做的,我都确信不疑,因为那几天我会玩的格外的开心,终于能够脱掉厚而臃肿得棉袄,可以像只小燕子轻盈的飞来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