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1

让自己更好的习惯。

道光20年,也就是1840年夏天,曾国藩身染重病,岌岌可危。在死神面前,他大彻大悟。

曾国藩暗暗发誓,如果这一次能活下来,一定要重视身体健康,把养生列为头等大事。

在积极配合治疗的过程中,他备受痛苦煎熬。他明白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一切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

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再不保养,是将限入大不孝矣。将尽之膏,岂可速之以风?萌蘖之木,岂可牧之以牛羊?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况我之气血素亏者乎?”

在没有建功立业,让生命价值最大化之前,身体就像秋天的野草一样枯萎,实在是一种大不敬,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样的话,等于是白来这世上一回。

每日精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每日精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开始研究古代先贤的养生之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举一反三地运用,触类旁通地实践。

慢慢地,曾国藩有了自己的一整套“养生体系”。比如饮食起居的规律,心态情绪的控制,张驰有度的运动等等。

一段时间下来,效果奇佳。

他的睡前泡脚,食后步行,静心打坐之法,都被后人广为效仿,获益良多。

现在,很多人热衷于“三分钟热度”,今天耍太极,明天五禽戏,后天八段锦……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坚持不下去,这是养生大忌。

善于知识和现实融会贯通的人,才是精英。

任何养生,只是手段。内心的真切愿望,才是养生的灵魂所在。

如果只是赶时髦,图虚名,为了养生而养生,流于形式,那么任何养生之道,都毫无意义。

2

养好内心的习惯。

曾国藩的一封家书里,有这样的记载:“养生之道,以君逸臣劳四字为要。”

《黄帝内经》里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也就是说,心就是我们的“帝王”,负责统筹全局,坐镇指挥。

你若精彩,好运自来。

曾国藩说的“君逸”,就是让心灵开阔、淡定、放松。他的主张是“治心当以’广大’二字为药”。

拿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

良好的心态,是一个人健康长寿的基础所在。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心态放平了,稳定了,健康的大厦才可能一层一层建立起来。

襟怀开阔,宽容豁达,会带来气血顺畅,阴阳和合,身心愉悦,自然而然。

这些,恰恰都是健康的重要指标。

曾国藩说的“臣劳”,说白了就是人的身体四肢,它们就像心灵的仆人,需要经常做事,经常锻炼,经常处于一种“忙碌”状态。

内心平静如水,身体勤劳不止。

《吕氏春秋·尽数》里有句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

身体健康,离不开活动、运动、劳动。动起来,更精彩。

动,让气血充盈;动,让筋骨强健;

动,让肌肉发达;动,让精神灿烂。

想要保持身体健康,“勤动”是关键。

曾国藩进一步阐释:“省思虑,除烦恼,君逸之谓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

我的理解是,想健康,就不要胡思乱想,不要纠结烦恼,心灵需要云淡风轻,需要阳光明媚;身体要多多活动,就像机器,越运转越灵活,不然就会生锈、腐蚀。

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3

节制欲望的习惯。

曾国藩认为,养生应“惩忿窒欲,少食多勤”。“惩忿”,也就是不生气,不轻易发火,不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窒欲”,就是节制,就是自律。

曾国藩认为,一个身体很棒的人,就像富人戒掉了奢侈,会越来越富有;一个身体孱弱的人,就像穷人,懂得节俭、自控,久而久之也会让自己逐步富裕起来。

曾国藩所说的节制,可以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皆可应用。

本人很喜欢一副对联:养生莫若寡欲,至乐不如读书。

高度自律的人,都了不起。

一般人能够做到高度自律,很不容易,真正能够做到的,这个人也就不一般了。

曾国藩说: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尽在我者。这里的节啬,也就是节欲。

只有节欲,才能静心;

只有静心,才会不怒;

只有不怒,才会身健。

曾国藩对于治理生活颓废,还有一个理论:“以志帅气”、“以静制动”。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像凸透镜一样把阳光集中在一个点上,才能让物体燃烧起来。

志,就是聚焦的那股力量,让所有的精力都有了“归属感”。

心无旁骛,志在必得。

一颗宁静的心,指挥着精力的“千军万马”去冲动陷阵,攻城略地,收获价值人生。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登峰造极的成就源于自律。

当自律变成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人生将进入崭新的赛道,无需扬鞭策马,亦能勇往直前,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