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魔”75岁白居易养生秘诀:做好4件事,潇洒过一世

1
生活,是最高级的养生。
很小的时候,我就会背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稍大一点又背诵: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再然后,又背诵: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就是白居易,一个唐朝的才华有限青年,一生写了2741首诗歌,可谓高产。
传说,白居易时常到民间采风,他把自己写的东西读给田里的农民,街边的老人,牛背上的牧童,河边的洗衣女,……只要人家听不懂,就立刻重新修改,直到对方明白了,才算罢休。
通俗易懂,才容易广为流传。
因此,可以说白居易是一个超级接地气的作家,扎根生活的沃土,是他成功的秘密武器。
深入红尘,去体验热气腾腾的生活,去观察五光十色的世界,对当下人们的生活了如指掌,才能写出《卖炭翁》这类爆款文章。
2
静心,是最智慧的养生。
白居易写过这样一首诗: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能行便是真修道,何必降魔调伏身。
读书人需要两种基本技能。
温文尔雅,风度翩翩。
第一,静,读万卷书,胸有锦绣,壮志凌云;第二,动,行万里路,见多识广,心怀天下。
能让自己保持“安静”的心态,那便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样的人,依然可以收获长寿,乐享天年。
有了一定的学识,就要到现实中去磨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把知识盘活,需要历事练心;需要举一反三。
只有让所知所学,在生活中勤于磨炼,所知所学才会变成源源不断的力量,帮助你命运的疆场上左冲右突,纵横捭阖;披荆斩棘,笑傲江湖。白居易就是这样。
当时,为了参加高考,他孤注一掷。因为没有人脉,他心里也打鼓。
关键时刻,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白居易揣上作品,硬着头皮去找了京都的大咖顾况。
接近平民百姓,写出真实生活。
3
简单,是最纯粹的养生。
真正的大艺术家,内心都有一颗童贞的心,它纤尘不染,它阳光正好。
正因如此,灵感才会繁星闪烁,创作才会源源不断。如果一个艺术家囿于鸡毛蒜皮,困在柴米油盐,格局打不开,不可能展现更加广阔的精彩天地。
白居易深知这个道理,于是他沉浸在自己世界里,又站在生活之上,读书作画爱自然,每时每刻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就像一株向日葵扎根脚下的泥土,又心向万丈阳光。
于是,他写到:鹤笼开处见君子,书卷展时逢古人。
淡淡定定,才是王道。
于是,他写到:饱食安眠消日月,闲谈冷笑接交亲,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
化繁为简,是最高的智慧。
正因为他明白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忧伤痛苦,毫无用处,所以他才脚步稳健,安之若素,不去吟风弄月,不去怨天尤人,强调心静无奢望,不求过分之事,自然可以延长寿命。
4
勤奋,是最重要的养生。
俗话说得好,为人在世,不可一日无事。
只有死人是不用做事的,不用思考,彻底闲暇的。活着,就要不停地做事,不断地追求。
明白自己想要的,就知道自己该做的。
问题是做什么事,追求的是什么?
它们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幸福,是否快乐,是否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白居易主张“心闲诚劳”的养生法则。
每天有事可做,但却不至于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做事之余可以自我调节,比如聆听天籁,抚琴踏歌,比如月下静坐,池边漫步。
音乐,在过去被认为是一剂神奇的药方,可以舒缓神经,可以解愁去忧,能够安慰疗疾,其功效非常显著。
白居易说,“岂有物相累,兼无情可忘,不须优老病,心是自医生”。
人生难得老来静,自静其心延寿命。
心有桃花十里,眼看人生百岁。
浮躁的花花世界,总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变幻的物质生活,总是声色犬马,光怪陆离。
这个时候,能让自己的一颗心安静而稳定,那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能力。
常言说:“身安不如心安,心宽强于屋宽。”
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祛病方,自静其身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这也是白居易一生信奉的圭臬。
古人云:“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
由此可见,内心平淡才是延寿之法,安静怡然才是养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