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喝酒”的那些事儿

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人们便开始喝黄酒。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人们发明了蒸馏法,于是乎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白酒。酒文化在我国那可是源远流长。
不过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大伙对喝酒这个事也变得越来越理性,对于“酗酒有害健康”也已经默契的达成了共识。不过呀,这其中不乏很多人对喝酒这事儿还存在诸多的误区,今天我们就来个拨乱反正,拉拉“酒常”,揭秘真相!
1.聊误区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酒在体内是怎么溜达的?简单的分为三部曲!
第一步:酒精在进入人体后首先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将酒精分解为乙醛;
第二步: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分解为没有毒性的乙酸;
第三步:乙酸在体内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最终排出体外。
敲黑板:
酒精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具有致畸性、生殖毒性等多种危害,它可以诱导DNA的结构发生变化,增加癌症发病率。“酗酒有害健康”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2.了解完酒精在人体之旅后,我们开始说“误区”!

误区一:孰能生巧,勤能补拙!酒量必需可以练出来!
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认为酒量不行就要多喝多练,酒喝多了酒量就练出来了。您还真把喝酒当开车了,开久了就能成老司机了呀!
真相来了:
人体对酒精的代谢能力是基因决定的,也就是说代谢酒精的酶活性强弱很大程度上是先天决定的。虽然也会随我们自身身体状况有所变化,但不会对酒量大小有太大影响。所以练酒量这事儿咱就别努力了,您可能真的输在了起跑线上。
常喝酒的人可能有错觉,觉得自己酒量上升了,这是因为身体适应了酒精的刺激,对酒精不敏感了,实际上酒精对身体的伤害丝毫没减少。
误区二、“小酌怡情”,每天少喝点不会有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每天少喝点酒没问题,只要适量饮酒,不喝醉了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坚信少量饮酒有保健作用,而且还能制造个浪漫的小调调啥的,多好!
真相来了:
实际上,酒精对人体的损伤是蓄积的。少量常年饮酒即使短时间内没有明显伤害,但长时间的积累一样会导致严重损伤。
所以捏,饮酒没有“适量”,最好的“适量”就是不喝。
误区三、冬天喝酒能暖身?
喝酒后人会感觉身体很热,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冬天喝点酒能御寒保暖。天冷了,时不时的就整两口,赶脚着喝完酒都能在大雪地里裸奔都不觉得冷了!
真相来了:
其实,喝酒暖身是假象。酒后的热乎劲,是来自于酒精使体内的热量更快更多地通过皮肤散发到体表。体表感觉温暖了,但是维持不了多久。所以喝酒后常常会更容易“事后”发冷。
瞧瞧吧,这几个误区很多人都会躺枪,而很多喝酒的益处往往是人们劝酒想出来的托词。其实对于喝酒这个事吧,健康的态度就是:能不喝就不喝,千万不要把喝酒和感情深浅往一起扯,真爱,不在酒里。当然如果不得已不喝,那就如饮酒应限量。
号外:
想了解更多和酒有关的事,戳开《节日饮酒的那些事》便可知晓啦!也会在这篇文章中了解到如饮酒应该限制的量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