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宋本白文《伤寒论》的十卷标题用“辨某某病脉证并治”10次,强调凭脉象和证候而施治,提出了10个原则性的证治大法。其中,“下”法常用于阳明病里热、燥实的瘀滞之证,在古代,在遇到危急重症时,“攻下”乃是为数不多的救急之法,生死一瞬间时,下法用的好不好,往往决定人的生死。

经方大家胡希恕可以说将此法融会贯通。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伤寒论》中关于下法的论述,还可以学习胡老活用各类承气汤的经验。文章讲解鞭辟入里,深入浅出,读来获益良多,不可错过。


《伤寒论》中关于“下”法的论述

1.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2.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3.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4.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09)

5.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

6.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晴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2)

7.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3)

8.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4)

9.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320)

10.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321)

11.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

12.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按】下是攻逐体内积滞,通泄大便的一种治法,常用于阳明病里热、燥实的瘀滞之证。①若发汗表不解,无形之实热壅滞肠胃,胃气不和,腹胀满者,治以调胃承气汤,以小泻有稀便为效。②若汗多伤津,胃肠干燥,大便必硬,但无燥屎,解便困难时有谵语(有苦难言),脉滑疾,治以小承气汤,通气和胃,泻下结粪而不致大泻下。③若病过六七日,仍身热汗多,潮热,燥屎形成,腹胀满痛而谵语,语言错乱,痛苦不堪,眼花目呆不识人。此时的胃家实证,不论病人体质之强弱,正气之虚实,都须急下存阴,通结泄热,慎不可延误。即便是少阴病见到此证,也须刻不容缓“急下之”“急则治其标”,否则可有死证之虞。下之后,脉弦(阳气还)者生,脉涩(亡阴)者死。

胡老讲:热结膀胱,少腹急结的桃核承气汤证(106),以及少腹当硬满的抵当汤证(124),均可见有形之实邪,虽出自于太阳篇,但确属阳明实证。五版教材《方剂学》述:“此二方功用,前者是破血下瘀,后者攻逐蓄血”,均属下法。成无已却说:“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但106条又讲:“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不难看出,“膀胱”“少腹”均指部位,并非指“经”“腑”。124条“下血乃愈”,是指瘀血、瘀脓自大便排出,而并非是自膀胱小便排出。桃核承气汤与三承气汤,都名曰“承气”,自报大名为攻下法,不言而喻。阳明三急下之主证为腹大满实痛。少阴三急下证危在旦夕,不但阳气衰微,而且津液即将亏尽。此“六急下”证,均为今日之“危重病”。仲景时代,“急下”是唯一可能有效之法,急下救人,不是活便是死。舍此,别无法。若今日遇此凶险危证,早已送ICU抢救。唯有胡希恕先生卓见胆识,功力非凡,提笔命方,“急下”救人。王国玮主编的《伤寒温病燕京医学四流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中载:1982年,北京中医学院针灸名家单玉堂,患肺心病住院,病情恶化,神智昏迷,二便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学院领导邀请本院六位知名专家,董建华、王绵之、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众专家提出“扶正保心肾”的治疗方案。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要“峻剂攻下”“小大不利治其标”先解决大小便的问题,态度非常果断。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单老服药的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五天后,肾积水消失,已能下地活动,一周后出院。刘渡舟老师在胡老著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唯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遗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料,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笔者在无锡见到大师兄冯世纶教授时问:“胡老给单老处何方?”答:“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我知道胡老以身试药,亲自服过大柴胡合桃核承气汤,验之速效。因而每遇疑难危证,胸有成竹,药到病除。否则人命关天,岂敢冒如此大险。跟老师实习时,老师病了,面目虚浮,胸闷心慌,腹胀便秘,营养不良致肝脏微大,自己处方,服大柴胡合桃核承气汤二剂,霍然自愈。当时我和同学都非常惊讶,于是问老师:“病成这样,怎么能服大黄、芒硝?要请别的老师处方,肯定得用黄芪、党参。”老师说:“你们看,我好了,心不慌了,能上班了。”今日,我把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赞不绝口,感叹不已:“胡老善用经方,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单老服药,疗效神奇,如汤泼雪!”“胡老治病,犹如仲景在世,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