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好多人都被这样的症状困扰着:胃部总是感觉胀胀的,堵闷不舒服,但也并没有很疼。这样算是胃病吗?在中医学里,这样的情况属于“痞满”,医圣张仲景有一类方子专门治它。今天,小编带大家通过一则医案学习如何治“痞”。


案例

2000年在深圳曾治一张姓老者,年六十岁,肠出血住院,每日大便数次,十余天症状缓解,仍胃脘痞满,夜不能眠而来求诊,说您给我开一剂中药,如服后感觉舒服,明天我就出院,住院每天花钱太多。察其舌脉均为半夏泻心汤证,为开一剂并嘱煎药一定要去渣再煎。方为:

红人参10克,黄连3克,黄芩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3克,半夏10克。

第二天病人带着住院的用物来说,我昨晚服药后即能安睡,真是对症一口汤啊。我住了十几天院,花了两千多元,还是难受,不能好好吃饭,睡觉也不好,中药真是神奇啊!早上我就办了出院。后又服半夏泻心汤原方九剂痊愈。

一、临证要点

泻心汤为治痞满之首选方,寒热温清、辛开苦降并用,加用衡通汤的要点是病久气血瘀滞。如此用法则气血通,寒热得通散之则衡,其偏实者可削之,偏虚者寒热得祛则为邪去正安亦为衡也,此法实亦馄饨汤之兼备法也。

二、李静讲记

痞满是指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在《伤寒论》中明晰:“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这既作出类证鉴别,也创诸泻心汤,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

痞满之首选方当为半夏泻心汤。痞满之因热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寒加附子。先生主张用黄芪代附子,我意可再加人参。痞满之因热与痰饮者,小陷胸汤亦可用,痞满而不痛者也可用,加枳实。痰饮痞结于心下,而脉无滑热之象者,可治以荡胸汤,唯其药剂宜斟酌减轻耳。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俱。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用镇逆白虎汤,而以半夏、竹茹代之粳米、甘草,取二药之降逆,以参赞石膏、知母成功也。

张先生论曰:痞满之因热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所主之病,其心下之痞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所主之病同,因其复恶寒,且汗出,知其外卫之阳不能固摄,且知其阳分虚弱不能抗御外寒也。夫太阳之根底在于下焦水府,故于前方中加附子以补助水府之元阳,且以大黄、黄连治上,但渍以麻沸汤,取其清轻之气易于上行也。以附子治下,则煎取浓汤,欲其重浊之汁易于下降也。是以如此寒热殊异之药,混合为剂,而服下热不妨寒,寒不妨热,分途施治,同时奏功,此不但用药之妙具其精心,即制方之妙亦几令人不可思议也。此证若但痰饮痞结于心下,而脉无滑热之象者,可治以拙拟荡胸汤,唯其药剂宜斟酌减轻耳。荡胸汤治寒温结胸,其证胸膈痰饮,与外感之邪互相凝结,上塞咽喉,下滞胃口,呼吸不利,满闷短气,饮水不能下行,或转吐出,兼治疫证结胸。

辨证舌质淡,苔白润滑,脉弦迟者为寒。舌质红紫尖边有红紫斑点,脉弦数者为热,舌质红紫尖边有红紫斑点苔白腻燥,脉弦者为湿热并重。舌质红紫苔薄者为气滞血瘀偏热。舌质淡,舌尖有红紫斑点者为寒热夹杂。舌质淡紫,苔薄白,脉弦硬为肝郁脾虚。舌质紫暗脉弦涩者为气血瘀滞,为用衡通汤、衡通法之指征。

痞满病久之每用衡通法,疏通气血其效则速,用衡通汤通之则衡;偏寒加桂枝、附子;气虚寒加人参、黄芪;脾虚寒加白术、砂仁;偏热加芩、连;实加瓜蒌仁、大黄。偏湿加黄连、茯苓、滑石;寒热夹杂者合半夏泻心汤,寒甚再加桂、附。肝郁脾虚者用理冲汤随证施治,有是病用是法,有是证用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