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的树根,却是祛湿的良药
小编导读
桑树是我国常见的树种,人们常说“桑树一身都是宝”,除了桑叶可以养蚕、桑椹可以食用之外,连桑树的根都是可以入药的宝贝。别看桑树根的皮其貌不扬,但它却是化湿消肿的良药“桑白皮”。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下它的临床妙用。
桑白皮
行水消肿,泻肺火,平喘。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经。
应用与鉴别
1.用于行水消肿。本药健脾化湿,理气消肿。宜治水肿实证而小便不利者,有行水利尿而退肿的功效,尤其治疗颜面部水肿,用之最佳。我记忆里有三味药可治疗颜面性水肿,一味是麻黄,一味是桑白皮,一味是车前子,专治颜面水肿,而且效果最佳。《医学入门》中以桑白皮同青高粱米同煮,名桑白皮饮,治疗水肿喘息。
桑白皮也可用于复方,如《中藏经》之五皮饮(又名五皮散),即桑白皮、陈橘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共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近代多作汤剂使用。五皮饮健脾化湿,理气消肿,治疗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
本方以陈皮理气和中,茯苓皮淡渗健脾,两药相配使水行湿化,土能行水;桑白皮泻肺降气,土生金,实则泻子也,使肺气清肃,水自下趋;大腹皮下气行水;生姜皮辛散水气,共奏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之功。
受上面的五皮饮治疗妊娠水肿启发,我常用五皮饮治疗肾积水,配合蝼蛄,效果很好。五药皆用其皮,故名五皮散。五皮散所治之水肿,属脾虚气滞,湿盛生肿之变。脾属土,气化水,脾虚则湿盛,气滞则水停,故身面悉肿,腹满,小便不利。以五皮散健脾理气化湿,则胀满自消。但需说明,本方主治以皮水最为适合。妇科中有生白术散,为治疗子肿之名方。其方是五皮散去桑白皮,加白术消水兼有安胎之效。这是安胎药,希望大家特别记忆。
临床加减应用:腰以上肿者,加秦艽、紫苏、荆芥;腰以下肿者加赤小豆、赤茯苓、泽泻、车前子、萆薢、防己等药。
赤小豆是一个利水药,咱们学中医主要看中医理论,不要光听西医理论,西医认为肾病患者是特殊人群,肾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便应控制蛋白质的进食量,不宜吃豆类食品和豆制品。中医认为赤小豆利水能够起到消蛋白的作用。所以我们用药治疗,必须遵循中医的理念。
大便不通者少加大黄、枳实等;腹中胀满甚者,加莱菔子、厚朴、青皮、麦芽等;体虚者加人参、白术等;属阴水者,可加附子、干姜、肉桂;属阳水者,加大黄、黄芩、黄柏、连翘等。若肿消退后,还宜对证调理,以收全功。特别是患水肿后要调脾健脾,杜绝生水之源,水肿则不易再发。
2.用于泻肺清热,止咳平喘。桑白皮能泻肺热而下气平喘,主治肺热喘逆;用于兼痰盛留饮者,有泻肺行水而消痰之功。如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之泻白散,即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锉散,加入粳米一撮,水二盏,煎七分,食前服,近代常作汤剂用。泻白散泻肺清热,平喘止咳,用于肺热喘咳,皮肤蒸热,洒淅寒热,日晡尤盛,脉细数,舌红苔黄。泻白散为泻肺清热之方,方中以桑白皮泻肺清热,化痰平喘为君药,用地骨皮清肺中伏火而退虚热,甘草、粳米和中健脾,取其虚则补其母之意,故四药合奏可清肺热,定喘咳。如肺经热重,本方药力嫌缓,也就是没那么大力量,加入黄芩、知母以增强清肺之功;肺虚甚者,可加入人参、茯苓以补气。桑白皮在很多书中放在止咳平喘药里,因为我临床治疗肾病较多,常以桑白皮治浮肿,尤其是面部浮肿,所以我把它放在这里,别的本草书也把它放在利水药里。
3.桑白皮泻肺,利大小肠,降气散血。桑白皮善于利小水,乃实者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即肺火有余者,更为适宜。《十剂》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也。”罗天益言其泻肺中伏火而补正气,泻邪所以补正也。4.鉴别。桑白皮治水之上源以利水,茯苓皮则治水之下窍而利水;桑白皮泻肺中有余之火,地骨皮泻骨间不足之火。这两味药各有各的长处。
【用量】9~1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