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头痛来袭,或全头,或前额,或两侧……痛感明显,或刺痛,或胀痛,或隐痛……唉,滋味可真不好受!痛时无法集中精神,工作、学习都耽误了,这可如何是好?陈瑞春老师曾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帮助不少患者解决了头痛之苦,陈老师是如何做的呢?一起来读医案吧。


病案1

章某,男,16岁,学生。1997年10月8日初诊。

患童长期头痛,其痛在头前额、两侧,紧束胀痛,痛甚则头顶有如盖子紧扎抽痛。多因风寒诱发,或是学习紧张劳累,则疼痛不休,痛则流泪,坐立不安。饮食尚可,口味微苦,大便偏干,每日或隔日1次,睡眠在不头痛时安静,如头痛则影响睡眠。CT检查头颅未见异常。神经科诊断:神经性头痛。脉浮弦两寸关偏旺,舌淡润薄白,中后根稍腻。

处方:

葛根15g,防风10g,法半夏10g,黄芩10g,刺蒺藜10g,僵蚕10g,钩藤10g,菊花10g,夏枯草10g,天麻10g,生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1月19日。服前方7剂后,头痛明显好转,在服药期间未发现持续性疼痛,偶尔会短暂疼一会儿,能坚持学习,未见有疲劳感。饮食、二便、睡眠皆正常。舌象正常,六脉均匀和缓。嘱继服前方10剂,隔日1剂,以资巩固。

数月后随访,疼痛未再发,临床痊愈。

按:本案头痛实因风寒郁遏,加之学习紧张,故而长期疼痛不休。方中葛根、防风、刺蒺藜祛头风散寒,天麻、钩藤、僵蚕亦为风药,所不同者,前者疏风散寒,后者平息肝风且兼透散,这两组风药,共同组合后外风可祛,内风可平,均有透达外散之功效。伍入黄芩、半夏和胃清胆,调和寒热。加菊花、夏枯草平肝明目,兼佐疏风,甘草协调诸药,共奏祛风散寒,和胃平肝之功,故而能治风寒郁遏之头痛。

本方实宗《张氏医通》之选奇汤改制而成。临床上可因人而异加减化裁,是一张治头痛的有效良方

病案2

陆某,女,41岁,工人。1974年7月10日初诊。

病者经常反复头痛,经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疼痛。前医以四物汤养血,以天麻钩藤饮祛风,以止痉散定痛均未显效。目前头痛以前额两太阳穴痛甚,痛如抽掣样,痛时眼睛发胀。夜烦多梦,精神抑郁,大便不畅,口苦舌燥。血压正常。月经正常,月经前后必发头痛。脉缓弦,舌质偏红,苔薄润。

处方:

葛根15g,防风10g,刺蒺藜10g,天麻10g,钩藤10g,僵蚕10g,夏枯草15g,当归6g,赤芍15g,黄芩10g,法半夏10g,珍珠母15g,灵磁石15g,生甘草5g。水煎每日1剂,稍凉服。

二诊:7月15日。服前方后,头痛如失,精神清爽,夜寐安宁,食纳增加,口和舌润,脉缓,嘱继服5剂。后以杞菊地黄丸巩固。随访1年多,病未复发,多年痼疾,一方治愈。

按:血管神经性头痛,多为血虚生风,又受外风侵袭,故反复发作。方中用葛根、防风、刺蒺藜祛外风,且不耗散。以天麻、钩藤、僵蚕祛内风。配当归、赤芍养血,配黄芩、半夏、甘草和胃清热,用夏枯草平肝,用珍珠母、灵磁石重镇平肝,全方共奏养血息风,和胃重镇之功,主治偏头痛,疗效可靠。

笔者将此方命名为偏头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