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耳鸣,老中医“时方”解决疗效好
小编导读
耳鸣为耳科常见病证,患者自觉耳内有声响、响度不一,有时会影响睡眠、工作等,其出现或为间歇性,或为持续性。耳鸣还常伴有听力下降,若不及时治疗,长此以往,有可能发展为耳聋。因此,别把耳鸣不当回事,若出现耳鸣,切不可忽视,一定要及时就医哦。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下面为2则耳鸣医案,因患者的不同病因病机处以了不同的治法、方药,我们不妨来学习下吧。
★医案1★
潘某,男,22岁。2015年1月25日初诊。
主诉:反复耳鸣1个月。
现病史:缘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耳鸣,伴听力下降,安静及饮酒后甚,急躁易怒,口干不苦,纳寐欠佳,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视物模糊,唇色偏红,舌边尖红,苔厚微黄,脉弦近数。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6g,栀子6g,黄芩10g,通草6g,泽泻10g,车前子10g(布包),柴胡6g,当归6g
,生地黄10g,神曲10g,磁石15g(先煎),甘草3g。
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2015年2月1日,药后患者自诉诸症减轻,心情转悦,效不更方,续服6剂,并嘱其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随访至今未再发作。
体会:耳鸣病证,有虚有实。虽说耳为肾之外窍,内通于脑,如病后精血衰少,或恣情纵欲,肾精损耗,髓海空虚,不能上濡清窍,发为耳鸣。但该患者病程较短,一派实热征象,且肾虚之证不显,故可排除。
该病病机为情志不遂,郁而化火,逆气上冲,循经上扰清窍,发为耳鸣,加之口渴欲饮、便秘溲赤、舌边尖红、脉弦近数、苔厚微黄,又素喜饮酒,诸诊合参,当属肝胆湿热证无疑。
李师据患者症状,参见脉诊舌象,病情属于实证,为肝胆湿热证,治法以清泻肝胆湿热,方选用《医方集解》之龙胆泻肝汤进行加减,方中龙胆大苦大寒,能上清肝胆实火,下泻肝胆湿热,泻火除湿,切中病情,为方中君药,同时要切记其性味大苦大寒,苦寒败胃,用量不宜过大;黄芩、炒栀子两药苦寒,归经肝、胆、三焦,泻火解毒、燥湿清热,用以为臣,加强君药清热除湿之功;湿热壅滞下焦,故用渗湿泻热之车前子、泽泻、通草(因木通具有肾毒性,故用通草代之),导湿热下行,从水道而去,使邪有出路,则湿热无留,用以为佐;然肝为藏血之脏,肝经实火易伤阴血,所用诸药又属苦燥渗利伤阴之品,故用生地黄养阴、当归补血,使邪祛而不伤正;肝体阴用阳,性喜疏泄而恶抑郁,故又用柴胡疏畅肝胆,并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且有“火郁发之”之意;配伍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神曲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以助药运;甘草为使,一护胃安中,二可调和诸药。综观全方,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泻中有补,降中寓升,配伍严谨,使火降热清,湿浊得消,循经所发诸症皆可相应而愈。

★医案2★
姚某,女,56岁。2007年12月26日初诊。
主诉:反复耳鸣2周。
现病史:耳中蝉鸣,左侧耳后胀,头胀,腹时痛里急,口干不欲饮,夜寐稍差,舌质红暗,苔白滑,脉细滑。
处方:温胆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减。
竹茹15g,枳壳8g,陈皮10g,姜半夏10g,茯苓10g,百合15g,生地黄15g,川芎10g,白芷6g,甘草3g,神曲10g,葛根15g。
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2008年1月2日,药后平顺,耳鸣改善,头重,足麻,胃时痛,灼热,口干不欲饮,大便乏力,舌质红,苔稍厚,脉细滑稍弦。
处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竹茹15g,枳壳6g,陈皮10g,姜半夏10g,香附5g,太子参15g,黄连3g,茯苓10g,川芎10g,白芷6g,神曲10g,甘草3g。
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体会:此乃少阳胆经不降之证,兼有痰湿内阻,心阴不足。胆经循行于头两侧,肝经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肝胆经气不利,故见头胀;体内有湿,故不欲饮;舌质红暗,乃瘀热之象;舌苔白滑,乃痰浊内阻之征;脉细滑,细为阴虚,滑为痰热。
此病病机错综复杂,湿盛痰浊与阴虚内热并现。湿盛现于中焦,痰浊郁阻,阴虚现于心肺,内热并做,而总由中湿所致。湿滞于中,病本仍在中焦。中气如轴,四维如轮。故李师投以温胆汤合百合地黄汤,实为妥切。温胆汤利胆和胃,陈皮、半夏、茯苓,化痰祛湿;甘草、神曲,培土和中;枳壳、竹茹,理气开郁。如此湿气去,痰浊消,中焦运,此握要之法。且半夏辛味入肺,黄色入土,质重能降,故能降肺胃之气;陈皮味苦主降,理气畅中;竹茹、枳壳,微寒凉润之品,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配以川芎、白芷,辛温升散,且患者本有舌暗瘀阻之征,故川芎用之尤为适宜;配以葛根,辛凉升散,增液生津止口干;再辅以百合地黄汤凉润之剂清心肺之热,滋心肺之阴。心火能降,夜寐能安。肺中有水,金气能收,口干不作。如此湿气去,中焦运,肝气达,胆气降,心阴足,肺热解。二诊之时,诸症已然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