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肝肺肾之病,居然都与“中气”有关!黄元御这样调治
小编导读
“中气”这个词,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但“中气”具体是什么呢?如果中气乱了,又会有什么后果呢?又该怎么调理呢?清代著名中医大家、《四圣心源》作者黄元御认为,心肝肺肾的气机升降,都与“中气”息息相关,如果出现中气失序,那么,则应该这样调治——
黄元御指出:“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这说明脾胃中气在人体气机升降中起主导作用,因而也成为调治升降失常的关键。
升降反作,调中斡旋
黄元御提出脾胃中气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轴,肝、心、肺、肾为人体气机循环的四维。肝肾随脾升,肺心随胃降。若中气壅塞,则阻滞气机升降之路,会导致 “水木郁”和 “金火滞”,从而诸症丛生。
黄元御谓:“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说明中气在太阴、阳明之间,为 “太阴脾和阳明胃之交”。中气和平无亏,则脾胃健运,升降无阻。若中气虚损,则脾不升清,而致肝肾之气郁而不能升;胃不降浊,则致心肺之气壅而不能降。长此以往,即令升降废弃,气机逆乱,阴阳不交,产生上热下寒之证。由此可见,“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其尤为强调中气健运对维持人体气机升降有序的重要作用。若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则精病而遗泻不秘,心火上炎则神病而惊怯不宁,肝木左郁则血病而凝滞不流,肺金右滞则气病而痞塞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
黄元御认为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并立黄芽汤为治中气之主方。方中以人参、干姜崇阳补火,炙甘草、茯苓培土泻水。若有心火上炎,惊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药以清心火;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花椒以温肾阳;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牡丹皮以舒肝郁;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橘皮、杏仁以理肺滞。

清浊悖逆,治在四维
黄元御云:“戊己升降,全凭中气,中气一败,则己土不升而清阳下陷,戊土不降而浊气上逆,此阴虚阳虚所由来也。”(《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阴阳》)
(一)水亏火衰,降肺升肝
黄元御论治水亏火衰,尤重气机升降,滋阴之时 “降肺胃以助收藏”,补阳之时“升肝脾以助生长”。黄元御认为:“金水之收藏,全赖胃土之降。”若胃气不降,金水遂失收藏之政,必致君相之火外露而升炎,消耗心液,则病阴虚上热之证。世人只知其金水之亏,而不知其胃腑之弱。因此滋阴必先降肺胃,“未可徒滋心液也”。他明确指出:“水为阴,而阴生于肺胃,胃逆而肺金不敛,君相升泄,则心液消亡,而阴无生化之源。”故立地魄汤以为补阴之剂。方中麦门冬、芍药并清君相之火,制半夏、五味子降摄肺胃之逆,玄参清金益水,煅牡蛎敛神藏精。若热伤肺气无以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源。
黄元御指出:“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若脾土不升,木火则失生长之政,遂致一阳沦陷,肾气衰亡,而病阳虚下寒之证。世人只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脏之弱。因此,补阳不只徒温肾气,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他特别强调:“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源。”故立天魂汤以为补阳之剂。方中甘草、茯苓培土渗湿,干姜、附子暖脾温肾,人参、桂枝疏肝扶阳。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当归、地黄、何首乌,以培阳神之源。
黄元御于滋阴补阳之中,调理肺胃肝脾以助其升降,突出体现了其治病求本的原则。
(二)气滞血瘀,宜清宜温
黄元御谓:“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而总化于中气。”(《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气血》)气属阳,宜以清凉而降敛;血属阴,宜以温暖而升发。
黄元御认为:“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而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土逆生,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因立下气汤以降气行滞,疏通气机,从而恢复肺胃顺降之功。方中甘草、茯苓培土渗湿,半夏、五味子降摄肺胃逆气,杏仁降气平喘,橘皮理气化痰,芍药柔肝清风,贝母清金泄热。诸药配伍清肺热而降胃逆。他还谆谆告诫后人,虽有上热之证,亦不可轻用寒凉之剂以泻阳根而败胃气,否则 “滋中湿而益下寒,则肺胃愈逆,上热弥增,无有愈期也。”
黄元御指出:“肌肤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而肝血不升之原,则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血瘀》)故立破瘀汤寒温并用,运脾达郁,通络活血,以复中气之运。方中甘草、茯苓培土渗湿,何首乌滋肝养血。宜加扶阳之药,桂枝、干姜温中通经而行郁,丹参、桃仁活血破瘀,牡丹皮达木郁而清风、行瘀血而泄热。诸药之用,颇符合 “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的制方原则。否则,“若误认阴虚,滋湿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明医心鉴:历代名医临床经验集粹》
古人论明医曰:“曾祖迭鲁,明医,观人形色即知其病所在。”(《辽史·萧呼都克传》)所谓“明医”之“明”当指明晰、通达而言。该书由医案解读、明医钩玄、医方索隐三部分内容组成,选择了孙一奎、吴瑭、王泰林、薛己、徐大椿、张锡纯、罗天益、缪希雍、李中梓、叶桂、王士雄、张寿颐、汪机、李时珍、黄元御、尤怡、雷丰、丁泽周、刘完素、程国彭、张从正、吴有性、汪昂、李杲、林珮琴、邹澍、郑寿全、吉益南涯、陈自明、孙思邈及钱乙等明医的代表著作进行研究,通过他们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探寻这些明医们辨治疾病的经验,重点分析其审证求因的技巧、立法处方、随方遣药的特点及辨证思维的方法,透过明医们诊治疾病的实践,深入理解他们的学术思想,从而提高读者的理论水平及诊治疾病的能力,同时提高现代中医工作者阅读、理解古代明医验案的能力,以利于从事学习、研究、整理、发扬中医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