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耳朵和你如此亲密,以至于你经常不是很在意它的存在,但是耳朵又如此娇嫩,很容易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而出现各种问题。听力下降、耳聋、疼痛、肿块、眩晕……耳朵不仅掌管了你和世界的声音交流,还主管你的方向感、平衡感。今天奉上6首名医经验方,“拯救”耳朵,让我们更好的与世界交流。


1.复聪片(亦名耳聪丸,谭敬书教授经验方)

药物组成及剂量:熟地黄30g,磁石30g,淫羊藿12g,骨碎补12g,黄芪15g,当归15g,丹参15g,水蛭5g,泽泻10g,石菖蒲10g。

制用法:汤剂。或按制剂规范,将磁石粉碎,过100目筛备用;余药以70%乙醇提取过滤,回收后浓缩为流浸膏,加入磁石粉,烘干,然后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0.5g。口服,每次6片,每日3次,饭前淡盐汤送服,连服6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与主治:补肾活血,益气养血。用于老年性聋、感觉神经性耳聋。

方解:方中熟地黄、淫羊藿、骨碎补补肾;水蛭逐瘀通络;黄芪、当归、丹参益气养血活血;黄芪、泽泻升清降浊;石菖蒲芳香化浊通窍。合用共奏补肾活血,益气养血,升清降浊,通窍聪耳之功。

2.通窍方(谭敬书教授经验方)

药物组成及剂量:柴胡10g,香附10g,川芎10g,石菖蒲10g,当归10g,红花10g,泽兰10g,法半夏10g,茯苓10g,水蛭3g。

功效与主治:化瘀除痰,行气通窍。用于分泌性中耳炎属血瘀痰凝证者,症状可见耳内胀闭,病程较长或伴耳鸣嘈杂,听力减退呈传导性或混合性聋,声阻抗检查结果为C型、As型或Ad型,舌淡红或有瘀点,脉弦缓。

方解:方中柴胡、香附、川芎为《医林改错》通气散,行气通窍;当归、红花、泽兰、水蛭活血破瘀;法半夏燥湿祛痰;茯苓利水渗湿;石菖蒲助通气散行气通窍,以利咽鼓管通畅。合用共奏祛瘀除痰,利湿化浊,行气通窍之功。

3.抗渗耳方(谭敬书教授经验方)

药物组成及剂量:柴胡10g,香附10g,川芎10g,石菖蒲10g,白术10g,茯苓10g,金银花10g,黄芪20g,当归10g,黄芩10g,水蛭5g,泽泻20g。

功效与主治:健脾利水,化瘀通络,清热解毒,行气通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病程较长,鼓室积液不退,耳内胀闭或伴耳鸣,听力下降,声阻抗检查结果为B型。舌淡红,舌体胖,脉缓或略数。

方解:方中白术、泽泻、茯苓、黄芪健脾渗利水湿,以治中耳积液渗出之源;《医林改错》通气散合石菖蒲、水蛭行气化瘀通窍,以利咽鼓管通畅;金银花、黄芩清热解毒,以抗菌、抗毒;黄芪、白术、当归益气养血,扶正固本以调节免疫功能。合用共奏健脾利水,化瘀通络,清热解毒,行气通窍之功。用于病情缠绵、反复难愈之分泌性中耳炎。方中水蛭宜用于体质尚强者,2~3岁小儿患者可用1g,成人患者可用3~6g。个别患者用水蛭后可能出现少许脱发现象,可减少药量或中止服用,酌加黄精之类养血以利康复。

4.如意金黄油膏(李凡成教授经验方)

药物组成:如意金黄散(中国药典: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或紫金锭研粉。

使用方法:以药粉调凡士林油成膏,并加入适量脱脂棉浸透药膏,消毒后保存。用时取适量药棉成条,塞入外耳道,每日1~2次或1~2日1次。

功效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外耳道疖、外耳道炎、外耳道真菌病。

5.氯冰散(李凡成教授经验方)

药物组成及剂量:氯霉素粉20g,冰片2g。

制用法:二药混合研成极细粉末,装于喷粉器中备用。使用时,医生先以过氧化氢洗净耳内脓液,再吹入鼓室一薄层。每日1~2次,5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抗菌消炎,消肿止痛。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中、大穿孔者。对氯冰散吹耳之法,经数百例观察,干耳时间平均为6天。曾有两例对氯霉素过敏,一例为即刻反应,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欲呕、心中不适等,立即予以清除药粉,平卧15分钟后自行缓解。另一例为药后皮肤发痒,次日自行缓解,并避免再次使用。

6.耳郭痰包方(李凡成教授经验方)

药物组成及剂量:法半夏10g,茯苓10g,陈皮6g,甘草6g,泽泻10g,车前草10g,郁金10g,枳壳10g,黄芩10g,柴胡6g。

功效主治:化痰散结。用于耳郭假性囊肿。

方解:方中二陈汤化痰散结,助以枳壳、郁金行气活血,泽泻、车前草利水渗湿,黄芩清热,柴胡引经。

加减:局部红肿或触压疼痛,酌加金银花、败酱草、蒲公英之类清热解毒;局部硬肿、色暗,加三棱、莪术、丹参、三七粉、桃仁、红花之类化瘀散结;舌淡,气血不足,酌加党参、白术、黄芪、当归之类益气养血;大便秘结加瓜蒌子、火麻仁之类润肠通便;兼肝气郁结加延胡索之类疏肝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