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这张图,用好仲景温阳祛湿“第一方”
小编导读
医圣张仲景作为中医史上的丰碑式人物,留下了诸多有着“祖方”“第一方”美誉的经典方剂。今天小编要与大家共同学习的这张方剂,虽然只有5味药,却有着“温阳利水第一方”之称,是临床中治疗各类阳虚水证的必知方剂。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一张脉证图,掌握选用真武汤的关键点。
方药组成: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病机:下焦阳虚证(主)兼中焦水饮证(次)
阴阳盛衰:阳虚
方解:
针对下焦阳虚证的病机,药用辛温的炮附子以温补,属于甘温升法;针对中焦水饮证的病机,用两组药物从两个方向以祛除之,一组是淡味的茯苓和辛温的生姜,以升散之,属于辛温升散水饮之法,另一组是用苦温的白术和苦平的芍药,以降泄之,属于降水之法,两个方向的药物合力,解中焦水饮之结。
全方病机以阳虚证为主,属于阴阳盛衰中的阳虚,总体治法属于甘温升法。
❖脉证❖
脉证图

来源:《经方脉证图解》
脉证特征
右手脉总体不及(无力,其中右手尺部最为无力)兼右手关部最为有力(弦、濡,中脉)。
脉证解读
病属虚证,所以脉总体不及,表现为无力;病机总体属于阳虚,所以表现为右手脉最为无力;病机中有下焦阳虚证,故以右手尺部脉最为无力,具体临床感受像一个“塌陷”;由于水饮停于中焦,所以最有力的脉动位于右手关部的中位,其脉象表现为水饮脉,具体为弦或濡。
临床体会此方脉证,以右手尺部无力最为容易触及,之后再仔细分辨右手关部的水饮脉。
这里需要注意,虽然真武汤右手关部的脉动力量最大,但仍旧是脉动力量没有超过正常健康脉的不及脉。
脉证鉴别
此方与附子汤从病机上、方药组成上均极为相似,临床应当鉴别,具体见下文。
真武汤脉证也应与临床常见的四逆汤脉证进行鉴别,主要区别是四逆汤脉证中没有右手关部最有力的脉动。
❖方证❖
心下悸、咳嗽、下利、小便数、小便不利等。
方证解读
此方治症颇多,仲景书中为了准确表述此方方证,用了多个或然症,这些症状也看起来没有任何联系,所以临床应用并不好把握。
由于水饮就停在中焦心下,所以表现为心下悸;从诸多临床症状看,我们就知道,人体正气是通过向上升散和向下敛降两个方向同时作用来祛除水饮的。正气向上、向外升散水饮,就会出现气机上逆的咳、呕、头眩、四肢沉重疼痛、身动等症状;正气向下降泄水饮,就会出现下利、小便利等症状。水饮就停在中焦,正邪交争,所以表现为腹痛的症状。
之所以出现这些症状,是由于在下焦阳虚的基础上水饮停于中焦,因此,在治疗上,一方面要温补下焦,另一个方面要分别应用向上升散和向下敛降两个方向的药物,解开并祛除中焦之水饮。
临床中,仅凭一两个症状很难准确判断此方的应用,而综合诸多纷繁复杂的症状,同样很难准确判断,所以结合脉证是应用本方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