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近年来,痛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痛风已成为一个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痛风一病,不少医生都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吴伟康教授有一个痛风方,用之临床,每多效验。我们通过今天的文章来了解下吧。


吴伟康教授认为,痛风与遗传、饮食关系密切,他每次问诊时均会问及患者饮食习惯及其家族成员是否有痛风病史。另外,痛风与尿酸直接相关,一般来说,高尿酸容易引发痛风,但临床上也会遇到尿酸不高但有痛风症状的患者以及尿酸高但无痛风症状的患者,这两类患者均可以痛风论治。

吴老认为痛风是脾虚为本,湿浊为标,痛风患者常有饮食不节而损伤脾胃,进而脾胃运化失调,酿生湿浊,流注关节而成痛风;湿邪留滞关节,郁而化热则红肿热痛;形成痰核坚硬如石,是为痛风石。吴老对痛风有独到见解,治疗效果显著。他认为基因遗传决定一个人是否容易得痛风,而个人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习惯则直接关系到是否得病。

治疗时,吴老要求患者饮食清淡,戒烟酒,每个星期检查尿酸,按时按量服用中药;必要时,除中药外,也会建议患者配合西药一起治疗。如工作原因要经常接触寒冷或泡水等,则尽量减少或避免直接接触,注意防寒、隔水等。

在临床实效经验的基础上,吴老总结治疗痛风的用药经验,得出一个经验方。

吴氏痛风方

组成:土茯苓20g,萆薢20g,丹参15g,延胡索20g,通草20g,泽泻20g。

方中以萆薢、土茯苓为君。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主治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有利尿镇痛之效。通草清热利尿,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共为臣药。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使邪由尿路排除。延胡索行气止痛。

作为吴老治疗痛风的常用基础方,临床上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与证型加减变化:红肿热痛,加金银花、忍冬藤、秦艽;血瘀,加赤芍、当归、川芎;肝肾虚者,加山萸肉、桑寄生;关节变形者,加补骨脂、杜仲、牛膝、狗脊;屈伸不利,加威灵仙。

病案

病案1

刘某,男,45岁。5年前因经常出差,频频饮酒,屡进膏粱厚味,兼之旅途劳顿,感受风寒,时感手指、足趾肿痛,因工作较忙,未曾介意。以后每于饮酒或劳累、受寒之后,即疼痛增剧,右手食指中节及左足拇趾内侧肿痛尤甚,以夜间为剧。

患者自行前往医院就诊,作风湿性关节炎处理,曾服炎痛喜康、布洛芬等药,疼痛有所缓解,时轻时剧,终未根治。两年前右手食指中节僵肿处破溃,流出白色脂膏,查血尿酸高达918 μmol/L,确诊为“痛风”,即服用别嘌呤醇、丙璜酸等药,症情有所好转,但因胃痛不适而停服,因之肿痛又增剧,乃断续服用,病情缠绵,迄今未愈。

一诊:2017年9月15日。患者形体丰腴,右手食指中节肿痛破溃,左足大趾内侧亦肿痛较甚,皮肤红,血尿酸714μmol/L,口苦。舌红苔黄腻,小便黄,脉弦数。

中药处方:丹参15g,土茯苓20g,绵萆薢20g,黄苓20g,威灵仙15g,秦艽15g,白芷20g,延胡索20g,防风15g,牛膝20g,金银花20g,赤芍10g,泽泻15g,通草15g。

共14剂,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分服。

患者1个月后复诊,诉半月服毕,疼痛已除大半,自行续方半月。今测尿酸405μmol/L,右手指中节、左足大趾仍有肿大,但已无疼痛感。

病案2

郑某,女,52岁。痛风1年余。

一诊:2017年10月26日。患者诉左拇趾侧经常灼热肿痛,以夜间为剧,已起病1年,近两周来发作较频;伴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眼花、耳鸣等症状。曾服秋水仙碱、别嘌呤醇等药,能顿挫病势,但胃肠道反应较剧,因而不能坚持服用。又因饮食不节,经常发作,颇以为苦,乃来求治。查血尿酸达660μmol/L。舌红,苔黄舌根为甚,脉弦紧。

中药处方:丹参15g,土茯苓20g,绵萆薢20g,黄苓20g,威灵仙15g,秦艽15g,延胡索20g,牡丹皮15g,牛膝20g,金银花20g,赤芍15g,泽泻15g,通草15g,山萸肉20g。

共7剂,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分服。

二诊:药后肿痛显减,已能行走。效不更方,继进7剂后症状消失,查血尿酸已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