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叶、用根还是用皮?大有玄机
小编导读
在面对林林总总的中草药时,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药用根,有的却用叶、用花?为什么有的取心,有的却是取汁呢?其实,中草药的入药部位暗藏玄机,大有讲究。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学习一下清末名医唐容川先生总结的规律——
在药物选用方面,有用根用苗、用首用尾、用节用芽、用刺用皮、用心用汁、用筋用瓤等不同,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唐容川说:“此无他意,只取药力专注处,以与病相得而已。”其对这12种用药部位与形质之差异,论述精当。
基本思想是,用药之部位与形质与人身之部位形质、与病机之部位与形质相吻合而治之,效可必然。唐容川以麻黄等37种药物为例,解析颇为深入。

用根用苗,如“麻黄必用苗,以其苗细长中空,象人毛孔,而气又轻扬,故能发汗,直走皮毛;亦有用麻黄根者,则以其根坚实而味涩,故能止汗。苗空则通,根实则塞,亦阴阳通塞互换之理。
常山用苗,取其上透膜膈,以导痰上出。商陆用根,取其内透膈膜,以导水下行。
用苗者则升,用根者则降,升降异用,亦各从其类也”。
用首用尾,如“当归有用首尾之别,首之性升,故主生血尾之性降,故主行血。
地榆有用首尾之别,首之气味厚,故行血更有力;尾之药味薄,故行血之力轻”。
用节者,如“松节治人之骨节;牛膝其节如膝,能利膝胫,以其形似也;藕节中通,能行水,故用以行血分之湿热,而能清瘀血藕在水中,节又结束而极细,其中仍能通水气,用治淋症尤宜,淋是水窍通而不通,藕节在水中不通而通,且色能回紫变红,又入血分,以治淋症尤宜”。
用芽者,取其发泄。如“麦本不疏利,而发芽则其气透达,疏泄水谷,以利肝气。谷本不能行滞,因发为芽,则其疏土,而消米谷。
黄豆发芽,则能达脾胃之气,故仲景薯蓣丸用之以补脾。
赤小豆发芽,则能透达脓血,故仲景赤豆当归散用之以排脓”。
用刺有两义,攻破降利。如皂角刺、白棘刺“二物锐长,故主攻破”。“设刺不锐而钩曲,刺不长而细软,则不破利而和散,能息风治筋,钩藤刺、红毛五加皮、白蒺藜之类是也。盖勾芒为风之神,物秉之而生勾刺芒角,故皆能和肝,以息风治筋也。”
用皮者,以皮治皮之义。如“姜皮、茯苓皮、橘皮、桑皮、槟榔皮,皆能治皮肿……橘皮、腹皮,形圆而色有似人腹之象,故二物又治人大腹之气,皆取其象也”。
用心者,取其以心入心之义。如“桂心,以心温心气;茯神木,用以安心神;莲子心,用以清心火;竹叶心,亦能清心火。是皆以心入心之义”。
用汁者,“或取象于人之水津,如姜汁、竹沥以去痰饮,从水津之治也;或取象人身之血液,如藕汁、桃胶,以清瘀血,从血液治之也”。
用筋者,“如续断多筋,故续绝伤;秦艽肌纹,左右交缠,故治左右偏风,筋脉疼痛之证;杜仲内有筋膜,人身之骨连于筋,筋连于膜,杜仲之筋膜,能伸能缩,极其坚韧,故能坚人之筋骨。
竹茹象筋脉,则清脉络之热以和血;橘络、瓜蒌,皆能治胸膈间之结气。取橘之筋络、蒌之膜,有似人胸中之膈膜,故治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