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病证,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和不便,很多人在腰扭伤的时候,往往一动也不敢动,稍微一动的话,就会有难以忍受的疼痛。治疗急性腰扭伤,针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和方法来治疗此病——


概述

急性腰扭伤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又称“闪腰”“岔气”。

多因活动不慎或抬举搬运重物姿势不当闪扭腰部而致腰骶部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腰骶关节、骶髂关节、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急性扭挫伤,临床表现为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

诊治要点

01明辨部位,分层治疗

本病以跌仆、扭伤、牵拉等为诱因,导致腰骶部肌肉等软组织和腰部关节同时损伤。方教授指出针灸治疗本病,明辨受累肌肉的深浅层次至关重要

通常浅层肌肉扭伤多表现为腰部浅层压痛、叩击痛明显,甚至无法触碰,伴有体位固定、行走困难、腰部活动受限明显;深层肌肉拉伤则无明显腰部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有深压痛,不伴有明显的行走困难,但无法灵活变换体位,腰部活动部分受限,咳嗽可诱发疼痛。

骶棘肌及脊旁深层肌撕裂,关节滑膜、关节囊及深层韧带的损伤,可致局部炎症反应,表现为腰部剧烈疼痛;椎间小关节出现关节错位,关节面或椎体间解剖位置关系发生改变,刺激、压迫、牵拉脊神经后支而出现疼痛,查体可见棘突、上下关节突、横突周围压痛明显。

辨清损伤部位,有助于治疗时的针灸操作。浅层肌肉扭伤局部针刺深度宜浅,可配合刺络拔罐;深层肌肉拉伤则应局部针刺深,配合温针灸。

骶棘肌及脊旁深层肌撕裂疼痛患者宜在夹脊穴上深刺,除配合温针灸活血止痛外,疼痛剧烈者可加用消炎止痛药物穴位注射;椎间小关节错位者可在针刺基础上配合整复治疗。

02先远后近,分步施针

本病临床治疗时,方教授通常分为两步施针,即先针远道,辅以运动疗法,然后再局部施针。远道穴针刺刺激能即刻激发整体镇痛效应,患者自感疼痛减轻,使其逐渐加大腰部活动的幅度和频率,对腰部活动不利的症状起到良性治疗作用。

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先针刺远端穴配合运动疗法,即先针刺远道腧穴,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捻转行针1次,在留针过程中,令患者站立行走,同时最大范围旋转屈伸腰部,以能忍受为度。

第二步:局部针灸治疗,即局部取穴针刺疏通局部气血,注意在腰部肌肉损伤层次下针,同时配合电针、温针灸、拔罐等温经祛瘀、镇痛止痉。

方教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常用远道穴位有水沟、腰痛点、后溪等,或用单穴或多穴相伍,临床灵活应用。

水沟穴为督脉穴,为手、足阳明和督脉之会,是治疗腰脊背痛项强之要穴。针刺水沟穴时针尖斜向上45°,进针0.3~0.5寸,手法强刺激,局部痛感为主,捻转时可出现酸胀感。

刺激该穴能疏通督脉及腰部经气,督为诸阳之会,阳气旺盛,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经气通,血脉和,通则不痛,腰痛自然随之解除。

腰痛点穴为经外奇穴,位于手背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腕背侧远端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手两穴,属经外奇穴。进针时针尖向腕关节方向斜刺1~1.5寸。

该穴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穴虽然不位于十二经络的主干线上,却能激发十二经络之阳气,通引督脉阳气,阳气通畅则能统血而行,气血流畅,经络得通,筋骨肌肉得以濡养,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

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难经》曰“输主体重节痛”,《针灸大成》曰“体重节痛刺后溪”;后溪穴还是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

此穴可直刺1寸左右,针尖向合谷方向,“脊腰痛为督脉病”,刺激此穴可疏通督脉经气,起到通经活络止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