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麻杏石甘汤是经典的咳喘病方,传统的清热宣肺平喘方,具有平热喘、通鼻窍、止肤痒、利肛肠的功效。麻杏石甘汤证以汗出而喘、口渴烦躁为临床表现特征,多见于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下面由小编具体给大家介绍~


一、经典配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

二、经典方证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汗出而喘”是本方证的关键词。《说文解字》云喘“疾息也”,呼吸增快之意。呼吸增快除了见于肺炎肺部换气功能障碍之外,还见于发热。体温每升高1度,呼吸增加4次。可知,喘还应该提示患者存在体温升高。虽然出汗了,但体温并没有因此下降,导致呼吸仍快。“喘”,还可以理解为呼吸系统疾病,或咳喘,或鼻塞。此外,按中医传统的认识,肺主皮毛,本方证也包括皮肤病在内,如身痒丘疹等。

“汗出”是点睛之笔,次序排在喘之前,提示喘的性质属热。“无大热”一词,是指医生按之皮肤湿润,无灼热感。因为出汗以后的皮肤,不可能出现如麻黄汤证的无汗身热、体若燔炭。但是,从病情的性质而言,热是存在的。

本方证多在外感病过程中出现,但也有慢性化者。传统解释有“肺热之症”(张令韶)、“邪气外闭之时,肺中已自蕴热”(尤怡)、“解肺家之邪热”(钱璜)、“此温病发汗逐邪之主剂”(柯韵伯)。从此方证出发,麻杏石甘汤不仅仅用于发热性疾病,在慢性病中应用也多。

三、适用人群

本方适用于体型偏胖或营养状况良好的儿童。呼吸道及皮肤症状较突出,黏膜(呼吸道、口唇、肛肠、眼睛)充血为特征。发病因素与遗传、饮食不调、缺乏运动、感染、过敏等有关。但急性发热性疾病对体质的要求不严格。

1. 毛发黑亮、皮肤粗糙

营养状况好,皮肤大多比较粗糙,发黄,比较黯。毛发黑亮,虎头虎脑的儿童多见。

2. 眼睑充血、浮肿貌

眼睑充血,面部或眼皮可见轻度浮肿貌。

3. 咽红、鼻塞

咽喉红,扁桃体肿大,易打鼾;易鼻塞、鼻痒,打喷嚏,流黏涕。

4. 好动怕热

性格活泼开朗,好动,食欲好;怕热,易出汗,汗黏臭。

5. 皮肤病多

皮肤易起红疹瘙痒、风团。

佝偻病、营养不良、食欲不振及有抑郁情绪者慎用。

四、适用病症

以咳嗽气喘为表现的呼吸系统疾病、局部红肿瘙痒的皮肤病,以及红肿痛、羞明流泪的眼科疾病等多见本方证。根据中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体格壮实者的肛肠盆腔疾病也可见到本方证。

1. 肺炎

本方为多种肺炎的首选方,如病毒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麻疹性肺炎等。特别适用于年轻人、儿童等。痰黄黏,合小陷胸汤;胸闷烦躁,加黄芩、栀子、连翘;大便不通,加大黄、瓜蒌。有汗不避麻黄,本方平喘起效快。

2. 支气管炎

本方适用于以咳喘、出汗为主要症状的急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胸痛痰黏便秘者,合小陷胸汤。痰稠量多,合苇茎汤。治疗儿童的咳喘,可用生梨子 1 枚,连皮切片,与麻杏石甘汤一起煎煮,服用时加少许冰糖。

3. 扁桃体、腺样体肥大

本方适用于睡时打鼾,口唇外翻,咽喉红肿,多汗者。儿童多用。

4. 皮肤病

本方适用于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玫瑰糠疹等出现局部皮肤充血、瘙痒者。皮肤苔藓化、干燥脱屑、无汗者,仍然可用石膏。

5. 眼病

本方适用于眼部红、肿、痛、羞明、流泪等的眼病患者,如霰粒肿、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泪囊炎等。可加连翘、黄芩。青光眼患者,不宜使用本方。

6. 肛肠病

本方对肛瘘、痔疮、内痔脱垂嵌顿、肛裂、脱肛、肛门神经症等可能

有效。其局部症状为便意迫切、肛门下垂、大便无力、疼痛等。患者大多

壮实,或伴有胸闷、咳嗽、皮肤瘙痒等症。本方可用于青少年遗尿。

五、方证鉴别

本方与麻黄汤:两方均能用于咳喘,但出汗的有无是鉴别点。麻黄汤证是无汗而喘,本方证是汗出而喘。

六、参考用量

生麻黄10~20g,杏仁15g,生甘草10g,生石膏40~80g。以水700mL,煮取汤液200mL,分2~3次温服。症状减轻后,停服或改方。

麻黄与石膏的比例不必拘于1∶2,石膏可以据证加量。如多汗、口渴、烦躁、脉滑数时,麻黄石膏之比可达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