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历代中医人有无数的临证心得。但如果我们跳出中医临证角度,从西医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些条文,会让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的收获呢?比如,你会发现,仲景经方里其实就藏着“阿司匹林”——


“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如果从现代传染病中推出一位“伤寒”的“代言人”,那么,流感应该是最佳“人选”。

为什么这样说?一方面,流感发病率很高,易感人群普遍,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是最为普遍的传染病;另一方面,流感除了呼吸道症状和全身症状之外,还涉及消化道、心脏等多个系统或器官,老人、儿童、孕妇、免疫功能下降者,以及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危重变化,从而引发诸多变证。

从流感的角度来看,麻黄汤类似于阿司匹林,起到解热镇痛的作用。

先看麻黄汤的条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本条共有8个症状,又被伤寒家们称为“麻黄八证”。我们不妨对照一下流感的临床表现,来分析这8个症状。

流感起病以全身症状明显,呼吸道症状并不突出,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是其主要症状。体温可达39℃及以上,持续2~3日后逐渐下降,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明显,少数人还有消化道症状。通过比较,不难发现麻黄汤证与流感症状具有高度相似性

条文中有“喘”,并非今日的支气管哮喘,应该理解为呼吸增快。体温每升高1℃,呼吸增加4次/分,因此,呼吸加快达到“喘”的程度,说明体温非常高,应该处于高热(≥39.0℃)的程度。

麻黄汤证描述的有体温上升阶段的表现,如身疼、骨节疼痛、恶风;也有高热期的表现,恶寒消失,体温升高而呼吸加深加快,表现为“喘”。流感的体温升高属于骤升型,几小时内由上升期达到高热期,此期可以持续数天。因此,本条描述了流感从体温上升期到高热期的表现,展现了动态的病理过程。

本条“疼”与“痛”连用,值得琢磨。“疼”,其义可能偏于浅表轻微,“痛”则病位深入、程度加重,因此,骨节不适亦是由轻加剧,随体温升高而递增。

体温上升期以产热为主,是通过肌肉做功(寒战)实现的。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高热期,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达到了平衡。此期寒战消失,皮肤由收缩转为扩张,表现为面色潮红及体表的灼热感,皮肤的充血为出汗提供了条件。

麻黄促进汗腺分泌,桂枝也有一定的促进发汗作用。杏仁则是抑制过快的呼吸。甘草有多方面作用:一方面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抗炎效果,让甘草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将甘草作为矫味剂来看也未尝不可,缓解麻黄的不适口感及对胃黏膜的不良刺激。再加上温覆,很容易达到发汗目的。

在麻黄汤证中,“疼”“痛”之症状占了一半,用麻黄汤发汗之后,发热与疼痛得以缓解,可知,麻黄汤类似于解热镇痛药之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