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乙肝的诀窍

富生活 2023-06-12 17:27:34   63

小编导读

慢性乙肝一直是难治疾病,而中医在治疗这类慢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名老中医徐富业教授通过实践,总结出血瘀是临床中乙肝的常见证候,解决血瘀更是治疗慢性乙肝的关键。具体要如何治疗呢?答案就在文中。


01 慢性乙型肝炎血瘀的机理

正如前人所说:“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相当复杂,但就临床所见,大多由脾虚复感湿热邪毒以及情志失和、肝失疏泄所引起。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痰浊内生,痰浊胶结瘀阻,导致血行不畅而形成血瘀,血瘀日久又可化为痰浊。痰浊与瘀血互为因果,互相转化,而致恶性循环。脾虚中气不足,气虚无以推动血行,导致瘀血内阻

湿热邪毒内侵,湿邪伤阳耗气,热邪伤阴动血,缠绵不解,导致瘀热互结

肝主疏泄,情志失和则肝失条达舒畅;疏泄失司,则肝气郁结。气郁则血行受阻,气结则血瘀成积,以致瘀血内生

同时,慢性乙型肝炎日久,“久病入络”,导致肝之血络不能疏通畅泄,血瘀肝脉。肝失疏泄在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血瘀肝脉。血瘀是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重要的病理机制,且血瘀贯穿于慢性乙型肝炎病程的始终,各种证型均兼有血瘀证的存在。肝脏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绝大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所以,徐老提出了“慢性乙型肝炎血瘀证”的概念。

02 慢性乙型肝炎血瘀证的辨证要点

1.病史 必具慢性乙型肝炎病史,或有乙肝病毒携带史,肝功检查异常,或症状持续。

2.症状 胁肋刺痛或胀痛,或疼痛悠悠不休,妇女月经不调夹血块,或闭经,或午后发热,或大便色黑。

3.望诊 面色晦暗,或黧黑,或萎黄,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口唇紫暗,肝掌,蜘蛛痣,或肌肤甲错,腹壁青筋显露,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瘀斑,舌下血脉青紫怒张。

4.切诊 胁下积块,脉弦或弦涩。

5.辅助检查 肝脏B超提示肝区光点增粗,甚者肝表面不光滑,血管走向不清,可有门静脉和脾静脉增宽。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肝纤维化三项增高。肝穿活组织检查示肝纤维组织增生。

慢性乙型肝炎血瘀证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因而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表现也比较复杂,往往寒热夹杂、虚实互见,多个证候并存。所以只要具备以上第1点和第2~5点中任何一点即可辨为有血瘀证存在。临床实践表明,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时,症状少且轻,甚至缺失,此时仔细的望、切诊和结合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辨证就很重要。

03慢性乙型肝炎血瘀证的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复杂,往往多个证候并存,故治疗时常多法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要紧紧抓住“血瘀”这一病理变化,辨证重在“瘀”字,治疗重在“化瘀”。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血瘀证的轻重,或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或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加用活血化瘀药物进行治疗。徐老经常应用自拟的慢性乙型肝炎系列方“行气活血饮”“清解活血饮”“益气活血饮”进行辨证加减治疗。

1.行气活血饮 由桃仁、红花、丹参、赤芍、鸡血藤、郁金、川楝子、五灵脂、鳖甲等药物组成,具有行气活血之功,主要用于气滞血瘀证。

2.清解活血饮 由蒲公英、绵马贯众、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大黄、丹参、赤芍、牡丹皮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主要用于瘀热互结证。

3.益气活血饮 由黄芪、白术、猪苓、莪术、丹参、郁金、泽兰、三七等药物组成,具有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之功,主要用于气虚血瘀证。

04 用药特点

1.处方用药,药味少而精。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肝脏乃药代谢器官,用药繁多会增加肝脏负担,加重肝损害,故每次处方用药不过12味。

2.注意固护脾胃。将固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治疗的始终,避免长时间使用苦寒伤胃之药,如确要应用则加用固护脾胃之药。

3.对因施治,除针对血瘀证应用活血化瘀外,还必须对因施治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4.活血化瘀药的应用。徐老喜用鸡血藤、丹参、赤芍等补血养血、活血化瘀药,适当加王不留行、山楂、桃仁、红花等增强效力,常配以郁金、川楝子行气活血。肝区疼痛较重者加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活血化瘀止痛;体质强实者,选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化瘀通络;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益气活血;肝硬化者常加炮山甲。

5.对血瘀证尚未明显表现出来的部分患者,根据“久病入络”“久病必瘀”观点,也可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伍以活血化瘀药,以达到“瘀去新生”的效果,促进肝细胞生长,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