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罗抗感染无效?先别撤药,这种方式给药效果出人意料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免疫缺陷/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增多,客观上造成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增加。其中,美罗培南由于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强、肾毒性和中枢副作用小、能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优势,当之无愧成为碳青霉烯类药物鏖战临床的「第一猛将」。随着 PK/PD 理论的发展,美罗培南临床用法变的更科学。本文重点总结美罗培南在给药方法上的研究进展,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传统输注法
临床上美罗培南的常用给药方案,即传统输注法,基本是参照药品说明书用法,即将 0.5 ~ 1 g 药物溶解于 100 mL 以上的液体,经 15 ~ 30 min 静脉滴注给药,给药间隔 6 ~ 12 h,根据患者肌酐清除率及感染严重程度具体调整。此种传统输注法的优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最高血药浓度,但是由于美罗培南的清除半衰期短,血药浓度很快就低于病原菌 MIC,并且由于美罗培南为时间依赖性药物,因而传统输注法的药效较差。
普通延时输注法:
美罗培南作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评价其疗效的药动学/药效学参数为游离血药浓度大于最低抑菌浓度 (MIC) 持续时间占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比 (%fT > MIC)。通常,当碳青霉烯类的 %fT > MIC 超过 40% 时,可获得较好的杀菌效果 。研究表明,通过增加给药剂量、缩短给药间隔和延长输注时间可改善美罗培南药效学指标,从而增加美罗培南的临床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当美罗培南 MIC 分别为 16、8、4、1 mg/L 时,给药剂量同样为 1 g/次,1 次/8 h 时,传统间断输注组 (每次 1 g 输注 30 min) 的 %fT > MIC 分别为 (28.33 ± 11.67)%、(45.89 ± 22.90)%、(57.00 ± 24.82)% 和 (74.67 ± 17.94)%,而延长输注组 (每次 1 g 输注 3 h) 的 %fT > MIC 分别为 (37.78 ± 20.57)%、(58.11 ± 24.38)%、(72.67 ± 21.97)% 和 (93.56 ± 6.84)%,可以看出,延长输注时间可明显提高美罗培南的 %fT > MIC。
24 h 持续输注法是过去给药方案之一,而美罗培南在室温下稳定性较差,延长输注时间的情况下,其效价可能下降,不良反应可能增多,还限制了患者的行动及增加与其他药物反应的可能性,故 24 h 的延长输注法在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目前大家的通行做法是微量泵持续输注 3 h,每天 3 ~ 4 次,这样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药物的安全有效性。
优化两步输注法
然而,体外药效模型显示,普通延时输注法虽能增加 %fT > MIC,但会使药物峰浓度 (Cmax) 降低以及达峰时间延迟,从而使初始杀菌能力减弱。因此,对于重症感染患者来说,采取两步输注法在保证较高 %fT > MIC 的同时,更能争取有限的治疗时间。
随后有研究通过体外药效模型和蒙特卡洛模拟,观察美罗培南不同给药方案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采用优化两步输注法,可达到有效的 Cmax 和 %fT > MIC 及更短的达峰时间。
研究显示,美罗培南 1 g/次,1 次/8 h 给药方案,相比采用常规间歇输注法(用 0.9% 氯化钠注射液 100 mL 溶解,输注 30 min),如果采取两步输注法(前 500 mg 用 0.9% 氯化钠注射液 50 ml 溶解,微泵输注 30 min,后 500 mg 用 0.9% 氯化钠注射液 50 ml 溶解,微泵输注 4 h),在降低患者呼吸机通气时间、ICU 治疗天数以及总住院天数方面效果均更优,而且在降低患者医院内死亡率方面也有一定优势。同时,优化两步输注在改善患者治疗 72 h 后降钙素原、WBC 2 个感染指标方面效果也优于常规间歇输注法。
✦ 建议临床将美罗培南给药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恒速给药,在 30 min 内把单次剂量中的一部分药物(1/4 ~ 1/2)快速滴注完,让血药浓度快速达到峰值,尽早产生杀菌效果;第二阶段在 2.5 h 内将剩余药物恒速缓慢滴注,从而使血药浓度在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上维持尽可能长的时间,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药效。
除了美罗培南外,其他 β-内酰胺类药物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采取两步输入法同样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也许临床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举一反三,但前提是综合考虑患者病情、肾功能和 MIC 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