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近年来,心衰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许多年轻人都出现了这个问题。心衰不容忽视,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治疗心衰,以下几个要点和原则一定要记牢——
01
辨证要点
1.辨急性与慢性
急性:怔忡,气急,端坐呼吸,不能平卧,面色苍白,汗出如雨,口唇青黑,阵咳,咳吐粉红色泡沫痰,脉多疾数。
慢性:心悸,短气不足以息,夜间尤甚,不能平卧,或睡中憋醒,胸中闷塞,口唇、爪甲青紫不华,烦躁,腹胀,右胁下块,双下肢浮肿。
2.辨标本盛衰
本虚:有气虚、阳损、阴伤或气阴两虚,或阴阳俱损之分。气虚者,多为心衰之初期,症见气短、乏力,活动后心悸加重。阳损者,在气虚证的基础上见畏寒、肢冷、面色青灰、下肢浮肿,多为心衰之中期表现。阴伤者,可见形体消瘦、两颧暗红、口干、手足心热、心烦等。气阴两虚者为气虚与阴虚证并见。阴阳俱损为阴伤与阳损并见,为心衰之重证。
标实:为气滞、血瘀、水结。气滞者症见胸闷、胁腹胀满、脘胀纳呆;血瘀者症见面色晦暗,口唇、爪甲及舌质青紫,脉促、结、代或涩;水结者症见面浮肢肿,呕恶脘痞,喘悸难卧,舌体肿大、边有齿痕。
02
治疗原则
治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心衰病以气衰阳弱,血瘀水结为病机。治标以调其营血,祛邪为务;治本以益气温阳为主,兼阴虚者应养阴。基本治法为益气温阳,化瘀利水。
1.未病先防
本阶段可见气虚、阴虚和阳虚,但以气虚为根本,可兼见血瘀、痰浊等。气虚者,治以益气健脾,方以四君子汤化裁;阴虚者,治以益气养阴,以六味地黄丸加减;阳虚者,治以益气温阳,以金匮肾气丸加减;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以血府逐瘀汤加减;痰湿者,治以益气健脾、祛湿化痰,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在此阶段,主要以气虚为主导,可在益气基础上,佐以养阴、温阳、活血、祛湿、化痰等对症处理。
2.已病防传
此阶段患者已出现心悸气短、乏力、面色暗淡、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脉沉涩等症状。常在上一阶段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血瘀,可兼有痰浊,因此气虚血瘀为主,兼有痰浊是其主要病机。益气活血应该是本阶段总的治法,治疗得当,则气虚得复、血瘀得化、痰浊得祛,从而防止心衰的发展与传变。
3.既病防变
此阶段患者已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喘息、喘促不能平卧、肢肿尿少、咳吐痰涎、脘痞纳呆、渴不欲饮、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脉沉涩等症状。是上一阶段的加剧和发展,在气虚基础上,可出现心阳虚,因气(阳)虚血瘀而致气机不畅,影响肺、脾、肾津液代谢,导致水饮内停。因此气(阳)虚血瘀、水饮内停是其主要病机,益气活血、通阳利水应该是此阶段总的治法。
同时还应重视结合“脏腑论治”。气喘咳喘多与肺有关,水肿多与脾、肾有关,胁痛腹胀多与肝、脾有关,气血亏虚当调脾胃,心阳不足关乎肾阳。
4.久病难治
此阶段可出现气短乏力,心悸喘促,面色白,畏寒肢冷,纳差便溏,身肿尿少,咳喘不能平卧,舌体淡胖,苔白水滑,脉沉弱或沉微欲绝。本阶段患者病入沉疴,乃心衰之极,难以康复。“五脏之伤,穷必及肾”,阴阳两虚为基本病机,调理脏腑应从“肾”论治,在大补阴阳基础上,益气活血利水仍是其总的治法。
03
验案举隅
赵某,男,55岁,2014年5月25日就诊。扩张型心肌病病史10年。有嗜酒史。刻下:胸闷,活动后气促,脘腹胀闷,双下肢轻度肿胀,舌暗苔白腻,脉弦。
辅助检查:肌钙蛋白Ⅰ: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T波倒置(Ⅰ,aVL,V2);ST-T异常(Ⅱ、V3、V4、V5、V6);左心室肥大。颅脑CT: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梗灶。
辨证:气虚血瘀,水饮内停。
治法:益气祛瘀,化气利水。
处方:人参12g,黄芪15g,炒酸枣仁12g,丹参12g,三七6g,牛膝12g,猪苓9g,桂枝15g。
6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胸闷明显缓解,但仍感腹胀,故在前方基础上加砂仁、厚朴,加强健运脾气。继服7剂后,诸症大减。
【按】患者年过半百,阳气已衰,况不知持满,素嗜酒,久则湿热内蕴,伤及脾胃,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致血行不利,脉络瘀阻,久留为病。胸中乃大气之主,水湿内蕴,则斡旋不行,诸气不利,升降乖痞,故见胸闷;水饮停中焦,则脘腹满闷,停于四肢,则双下肢水肿;舌暗苔白腻,脉弦为气虚血瘀、水饮内停之征。方用人参、黄芪补气,丹参、三七、牛膝活血化瘀,桂枝温阳通脉,炒酸枣仁宁心定悸,猪苓化气利水。
名医经验集
本书为福建省名老中医陈美华教授的学术经验集陈美华教授精通经典,旁及诸家,论医见解独到,颇多妙谛;临床辨证明晰,理法俱备,用药轻灵,疗效卓著。

《陈美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
本书分为三部分:专病论治,论述陈美华教授治疗心悸、胸痹心痛、心衰病、眩晕、中风、不寐的诊治及用药经验,其医案、处方、用药均有妙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临证漫话,展示了作者别具一格的学术思想;经典探微,从经典到临证,法从经方,亦采时方,知守善变,兼通诸家,融会贯通,并蓄其长,形成自己独到见解。本书真实记载了陈美华教授从医四十余载的临床验案的精华,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中医临诊佳作,可供中医师临床参考,是广大中医工作者宝贵的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