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爱“咬指甲”的孩子,医生坦言:长大后,多半逃不出两种结果
前言
洋洋是一名性格内向的小孩,生来就胆小,和其他的小朋友也不太合群。受到指责容易表现出焦虑,紧张到咬手指。洋洋是个留守儿童,由于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小男孩在一岁半的时候就转为全奶粉喂养,父母也很少回家看洋洋,因此,洋洋从小跟随外婆带大。
随着时间推移,洋洋父母终于有能力把他接到身边照顾,可是他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出现了。洋洋会在喝完牛奶后,还经常咬着奶嘴,没有奶嘴时,就咬自己的手指。虽然父母发现了这个现象,也做出了制止,但他还是时常把自己的指甲咬得参差不齐。

洋洋上幼儿园时,在一次捏橡皮泥的手工课上,洋洋捏着捏着,就把自己的手指放到嘴巴里。老师发现并制止之后,洋洋等老师背过身去又开始咬手指。日积月累的习惯,导致洋洋生了一场大病,腹泻、食欲不佳、甚至发烧。
父母一开始还以为是幼儿园的饮食不健康,直到去看医生才知道缘由——原来是洋洋经常在碰了玩具、橡皮泥等东西之后,没洗手就开始咬手指,附着在手指上的病菌就随着口进入体内。
所以说“病从口入”,在孩童时期,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凡是要进嘴的东西一定要先确保它是干净的。
咬手指甲这个问题普遍吗?
孩子咬指甲成为父母当前焦头烂额的一件事,上海一家医院曾经对本地区的学龄期孩子做过调查,调查显示:咬指甲发生率为12.09%,小学生咬指甲发生率为13.41%,初中生为9.55%,比例是相当高的。
不少父母表示,很难去阻止,孩子偷偷咬,也很难去注意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阅读这篇文章,来了解孩子爱咬手指甲的“小怪癖”吧!
为什么会养成经常咬手指的习惯?
首先,吃手指、咬手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不良行为。其可能是在吮吸手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不良习惯,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吮吸是人最初的本能行为——在婴幼儿时期,孩子吮吸很常见,到2-3岁的时候,这种现象逐渐消失。
但也有些儿童在身体不舒服、饥饿等情况时也会出现吮吸手指的现象;一旦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较长,就会养成长期不良好的习惯。
其次,咬手指有部分因素是由于人们的一种应激行为,是由于受到惊吓或是内心压力过大引起的一种不良好行为。多数父母不在宝宝身边或单亲家庭,或遭受家庭暴力等,使宝宝在生长过程中缺乏关爱,从而会出现咬手指等现象。宝宝缺乏安全感从此行为中得到自我安慰。
最后,可能是生理因素——异食癖。大部分是因为孩子的体内缺乏微量元素,比如铁元素或锌元素,从而导致异食癖的出现。孩子平日挑食偏食,营养状况不良,身体素质较差。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专业医院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并在后期给予缺乏元素的相应补充。
咬手指甲有那么严重吗?
这是很多人可能会误解的点,我们日常用手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难免会接触到很多病菌,还有可能会有一些灰尘污泥。
可以从我们的切身体验讲起,小时候玩沙之后,我们指甲里就有一层黑,妈妈经常要给我们剪掉指甲,把污泥弄出来,这其实就是避免我们把这些脏东西摄入体内。
早在2007年,土耳其科学家就蹭蹭做过一项研究,探究咬手指甲是否会把手里的病菌输送到嘴里。他提取了59个人的唾液,研究表明——在咬手指甲的人群中,有近七成的人口腔里滋生了各种细菌;而在没有咬过指甲的人群中,只有少于三成的人才会滋生细菌。
由此可见,咬手指会大大提高我们接触病菌的风险。欧洲肠胃科医生斯威特就曾表明,经常咬指甲的人中,有63%的人测出肠胃中携带大肠杆菌。无数的实验数据告诉我们所有人——随便要个手指甲,真的很严重!
有一个名词——咬指甲癖,你可曾听说过?那是咬手指甲的“进化版”,算是一种疾病,但更准确地来说是一种心理疾病。咬指甲癖多见于5岁以上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因为心理问题或教养不恰当。
以下是要咬手指可能带来的危害:
1.伤害指甲
经常咬指甲会造成指甲表面、甲床变得凹凸不平,甚至出现棱纹。对于指甲容易受伤的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造成指甲甲板嵌入指甲周围组织中,引起指甲红肿、疼痛甚至造成感染。

2.形成倒刺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有过撕倒刺的经历,疼吧!事实上,当我们在啃指甲的时候,指甲周围的皮肤会慢慢地变得干燥,甚至蜕皮,接着形成倒刺,要是被一下子撕下来,伤口变大,就容易感染。
3.甲沟炎
啃手指甲导致旁边皮肤出现“小伤口”,细菌“趁虚而入”,在皮下进行繁殖,造成甲沟炎。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
4.口腔问题
我们的手每天都在接触着大量的细菌和病菌,指甲就是我们身体上最脏又很难清洗干净的地方,因此咬指甲时,会使病菌进入口腔,从而引起牙龈肿痛、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等口腔疾病。
5.影响肠道
细菌随着口腔进入肠道,肠道给细菌提供了生长繁殖的温床,大量细菌的繁殖可能会导致我们肠道某些部位的病变,可能造成严重腹泻。

6.精神疾病
咬手指甲很可能是因为人们心中焦虑、紧张、烦闷的情绪无法纾解,而做出的一种不良行为。一旦出现这种不良现象,就需要身边人提起警惕心,观察,并送至专业医院进行医治。
千万不要把咬手指甲当成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一件很小的事情,日积月累,便可能在顷刻间毁掉所有!
从小爱“咬指甲”的孩子,多半逃不出两种结果
1.养成长期不良习惯,卫生问题频出,导致身体健康出问题。
2.心理压力大,无法正确纾解,最终可能导致压力过大,难以承受。
咬指甲绝对不可取!那我们要采取什么行动来戒掉这种行为呢?
1.思想上必须有觉悟。我们从科学上了解到,咬手指甲是一个不良行为,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若是孩子,他们可能又很难理解咬手指甲的危害,所以我们要以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以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像讲故事一样,把这些知识讲给他们听。
例如,我们可以把病菌比作怪兽,怪兽们想进入我们的身体把我们打败,如果咬手指甲,我们就中计了。通过这种方式去和孩子讲述,更能让孩子们接受。
2.行动上必须落实。若是无法控制住自己,我们则需采用外部条件来阻止。我们可以在指甲上涂些苦瓜汁、辣椒水等等,让我们在咬手指甲过程中产生不愉快情绪,从而减少咬手指甲频率甚至杜绝,就如上述讲到的“咬指甲癖”,就可采取这种方法来减少缓解。
例如,家庭不和,父母对孩子学习要求过高,学习项目多,心情焦虑,精神紧张等治疗上避免扫一骂,打骂只能使咬指甲转人“地下”。再说到我们案例中的洋洋,他由于从小就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难免心理有些恐惧、焦虑。
所以当父母发现他咬手指甲这个不良习惯时,更应该给予的是理解、耐心、安慰、陪伴,而不是一味地指责。父母要做到家庭和睦,妥善安排好孩子学习,避免课程过重及其它精神紧张。
睡眠不好,应设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指甲上涂上黄连水,辣椒水或紫药水,预先告诉她“这药有毒”,对控制咬指甲也有一定作用。日常生活中,常剪指甲,做到“无指甲可咬”。指甲短了,再咬就咬到肉了,人们“趋利避害”的应激习惯也会进一步抑制这一不良行为。
3.对于以咬指甲的方式来缓解压力的这部分人:要换种方式来解压,比如听音乐、跑步、看书;对于孩子,若是因为长牙时期需要磨牙,家长要时刻关注、并购置一些磨牙器具供孩子使用,以免养成咬指甲的不良习惯;若是由于患异食癖,则需尽早去医院查清楚状况,使用药物干预或者从日常饮食抓起。
最后,思想行动双管齐下,经过长期的坚持,相信大家最终能克服这个不良习惯,去保持我们的身体健康。
结语
爱默生曾言:“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坏的主人”。不要纵容“咬指甲”成为最坏的主人,父母要去帮助小孩,打败这个“怪兽”,不要让“最坏的主人”伤害了可爱的小宝贝!
发现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时,父母不应该以责骂去唬住孩子,而是要用耐心、用温暖的爱意去改掉它。
孩子本就脆弱敏感,定然是无法接受父母的“猛烈”的责骂。在育儿这条路上,循循善诱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们做出某件事的原因,从而融入孩子的世界,与孩子更好地沟通,促进孩子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