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抽血是医疗中的一项重要操作,通过抽取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可以获取丰富的生物信息,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血液样本的收集、处理、检测和储存等环节都需要严格的操作和规范,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对于一些经常去医院看病的患者来说,也许都会非常清楚,不论是小小的感冒问题,还是涉及到关于心、肝、脾、肺、胃等病状,医生问诊后不是马上让患者去做相关检查,而是先开出抽血化验单,虽然患者都是乖乖照做,但相信应该有不少人心中都有过这样的疑问:我这个病和抽血有什么关系吗?这医生不会是看我不懂,骗我多做检查,好多赚点钱吧?

除了寻医问诊,我们常做的常规体检必做的项目也包括抽血检查。笔者在中学时代做体检时就和小伙伴讨论过:“我们的血检查出来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医院是怎么处理我们这些血呢?”“会不会是存入血库中?”“可能会全部倒掉?”

抽血的意义在哪?抽出来的血最终又将流向何处?关于这些问题大伙众说纷纭。今天笔者将向大家科普血液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这些血液如何经过检查来证明大家身体的健康,又如何进行储存和运输,最终归宿是在何方,并向大家分享在抽血体检中的一些相关注意事项。

抽血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性

抽血是临床医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操作。

医生之所以在病人刚进医院就会要求抽血,是因为血液是我们身体内重要的信息载体,含有各种生物学指标和病理变化的信息,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医生获取患者体内的生化指标、血液成分、病原微生物等信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医生可以全面评估病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从而进行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比如我们常见的血液检测项目中的完血计数、炎症指标、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这些检测项目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如免疫分析、生化分析、流式细胞仪等,不同方法所要检验的东西大不相同,抽血所需的量也因此不同。

由此可见血液检测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对抽检的血液进行正确的处理,才能为医疗诊断提供可靠准确的依据。下面笔者带领大家“直击”血液处理的详细过程。

一、首要步骤是血液采集

在进行抽血之前,医生会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以确保操作的顺利和病人的安全。

医生首先会了解病人的病史和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血液检测的结果,然后,询问病人是否有出血倾向或对血液采集过敏等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后,医生才会给患者皮肤消毒,减少感染风险,进行抽血工作。

常用的血液采集方式包括静脉采血和指尖采血:静脉采血通过穿刺静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抽血针把血液采集到试管或采血管中;指尖采血则是通过戳破指尖皮肤,用毛细管收集微量的血液样本。

二、血液采集后的标本处理流程

采集到的血液标本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首先是将采集样本装入试管或采血管中,并加入抗凝剂防止血液凝结,然后轻轻摇晃或翻转试管,使抗凝剂充分与血液混合。

对于某些特定的检测项目,还需要在血液标本中加入特定的试剂方便提取目标物质。

三、血液标本的保存和运输

血液标本要送往检测时,需要进行妥善保存和运输。像学校或工作单位开展体检采集的血液样本,通常会采用专用的运输容器进行封装,并通过专用的运输车辆进行运输。

在储存过程中,血液样本保存在恒温冰箱或液氮罐中,确保血液样本的保存环境是在温度2-8摄氏度之间,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血液标本与其他样本混合,造成交叉感染和污染,防止血液样本的质量受到影响。

四、实验室中的血液处理技术和设备

血液标本安全送至实验室后,医护人员会使用各种技术和设备来处理血液标本。

例如,离心机用于分离血液中的细胞和血清或血浆;自动化仪器用于自动化处理血液标本;生化分析仪用于检测血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等,这些技术和设备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血液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会对血液样本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提取DNA、RNA等。

抽出的血液经过一系列细致的检测和分析后,最终将会为医生提供宝贵的诊断依据和用于制定治疗方案的参考数据。

例如,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病变,血红蛋白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贫血程度,而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可以提供关于内脏器官功能的重要信息。

除了常规血液检查,抽血还可以进行更为专项的检测,例如检测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等项目,辅助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通过及时获得血液检测结果,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进而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症下药,少做无用功,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举例来说,一位年轻女性患者有低血糖的症状,到医院去寻医问诊,经过对抽血化验结果的观察,发现这位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偏低。

于是医生又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发现患者患有一种遗传性贫血病。这样的血液检测让医生及时给予了患者正确的诊断,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及时对患者进行纠正治疗,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患者病情的进展。

抽出来的血最终去了哪里?

从患者身体里抽出来的血液,属于一种潜在污染源,医院会将血液样本保存七天左右,以便检验和核对,一旦发现异常,医生就会进行复查。

等过了七天或检验过后,血液样本会与其它医疗废物被化学和高压消毒等的灭菌方式进行处理,然后放入医疗废物垃圾桶。医院如果要用血,必须采用经由当地血站统一采集和检测的,不存在放入血库或直接倒掉或卖掉的情况。

血液在医学研究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血液作为一个宝贵的生物样本,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血液的检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检测、疾病研究等,如血常规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可以协助临床医生做出准确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案,血浆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可以用于免疫治疗。

通过提取血浆,可以制备出血浆制剂,用于治疗免疫缺陷和出血性疾病;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还可以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肿瘤和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还可以用于评估新药物的毒性,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如肝功能指标和肾功能指标,评估药物对重要器官的影响,帮助科学家推动疾病的解析和新药的开发。

做抽血检查需要注意什么?

要进行抽血的前一天应该保证饮食清淡和作息规律。一般来说,医生都会建议我们尽量在早晨进行抽血,因为此时我们的体内成分更加稳定,可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有一些抽血项目并不要求空腹,因此可以先询问医生,明确是否需要空腹抽血,空腹的时长应保持不少于8小时,不超过16小时,也不要喝饮料或饮用含有糖分的液体。

这是因为食物摄入后,身体会将营养物质进行吸收,释放一系列代谢产物,如葡萄糖、脂肪和氨基酸等,这些物质会导致血液中的各项成分发生变化,干扰血液中的相关指标,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抽血当天可以少量喝水,但不能超过1000毫升,以免影响检测结果。为了自身的舒适,抽血时建议尽量穿宽松的衣服,方便抽血时提高衣袖,也可以避免对针眼部位进行摩擦。

我们还需要放松身体,稳定情绪,以减轻抽血时的紧张情绪和疼痛感,有晕血问题的患者可以准备温水或糖水备用,抽血后将头放低,保证脑部的供血。

完成抽血后,要先用棉签按压针眼5分钟左右,直到血液不再外流,避免揉搓针眼部位,造成伤口肿胀。

我们还应保持休息和饮食的适当,避免肥腻食物和酒精等刺激性食物,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出现异常状况如出血、剧烈疼痛等,应及时就医。

结语

综上所述,抽血作为医学诊断的一部分,为医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来源,是确保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健康的必要步骤。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血液作为宝贵的生物样本,将在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