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宫透露普京将外访,首站选中国?西方已下逮捕令,不许中俄合作
据环球网报道,近日,俄外交部发言人谢尔盖·佩斯科夫被记者问及,在3月中旬国际刑事法院(ICC)对普京发出逮捕令后,普京今年是否还准备外访。
对此,佩斯科夫表示,俄方正积极准备应对出访计划,但因特殊原因,俄方决定不提前公布具体外访信息,会在之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公布。他进一步透露,普京的出访计划定在今年秋天。

月初,俄外交官员透露普京将首站访华的消息,他表示这或是普京今年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外访,中国因此成为全球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
有记者向中国外交部求证普京访华是否为事实,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具体的出访信息俄方将在适宜的时候发布,中方不便透露,显然记者对于这个回答并不满意。
8月30日,也有媒体提问中国外交部相关问题,求证普京会在10月“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访华,是否为真。

发言人汪文斌指出,本次召开论坛旨在与各方之间友好交流,具体信息中方将在合适的时机发布。从中俄两国的回应中不难看出,普京此次出访行程将会被高度保密。
尽管普京的出访已经板上钉钉,但具体的计划仍在筹备中,毫无疑问,他的这次访问将会面临多重挑战。
因俄方早在2016年就退出了ICC,该机构无权在俄罗斯境内抓捕普京,便把目光转向了普京的出访国家,普京这次出访将会面临安全性、保密性以及尊严性三重挑战,访问的国家必须确保这些问题都能被妥善解决,普京的访问才能够顺利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因为多种原因,被认定为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国家之一。
在今年发布对普京的抓捕令后,很多人才初次听说国际刑事法院这个机构,对其是否有权力抓捕普京产生了质疑,事实上ICC是联合国下属的国际刑事法庭,权力来源为联合国宪章和《罗马国际刑事法院规约》。
作为联合国的下属司法机构,ICC原本应该处于中立状态,对各国都持一视同仁的态度,但近年来其决策结果呈现的政治倾向愈发严重,运作方式的双重标准也常常引发争议,甚至有西方媒体将ICC描绘为执行西方价值观和政治目标的工具。
这种描述毫无疑问引发了广泛的批评,西方媒体片面且狭隘的把ICC这种代表联合国司法系统的机构,视为服务于特定国家或集团利益的工具,完全忽视了ICC作为一个国际机构的本质特性,即公正、公平地审理案件。
这种观点,正好印证了西方借由ICC滥用权力,改变了其职责和本质特性,而且破坏了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基础,这种行为在处理与中俄等大国有关的重大案件时,表现得尤其明显。
例如,ICC在杜特尔特担任菲律宾总统时期,试图对其施加压力未遂,且对于美国在叙利亚、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多次外部战争中的侵略行为视若无睹,就好像看不见美国对这些国家造成的伤害,这使得该机构的公正性和中立性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不仅如此,ICC几乎完全缺席了对西方罪行的认定,这不由得让人怀疑其真正的意图和目的,许多人认为国际刑事法院或已成为西方干涉他国内政的工具,例如,它曾因某些国家的强烈反对而暂停了对该国领导人的审判。
一些批评者指出,已经无法对ICC在处理案件时的态度产生信任,认为其过于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当它决定对普京发出逮捕令时,各国对于国际刑事法院的失望积累到了极点,认为当前的国际刑事法院,似乎已经失去了其作为一个中立公正机构的本质,最近几年该机构的种种做法已经破坏了法治精神,现在ICC已经失去了他建立之初积累的公信力。
也有批评声音为中国“抱不平”,认为ICC在处理涉及中国的案件时存在明显的偏见,判决结果一改对西方国家轻拿轻放态度,转而倾向于更为严厉的判罚,这种现象违反了公正审判的原则。
对此,中国外交部早在3月20日就做出了回应,表示对ICC所作所为的不认同,并强调一个公正公平的司法机构,不应当采取双重标准和政治化的做法,视现存法律为空话,应慎重的依法行事,对各国做出更客观、公正的评判。
除此之外,面对ICC对普京发出的逮捕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对于西方的挑衅和越权做法也给予了有力的回应。
她强调,作为公正公平的国际司法机构,ICC的任何行动都应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进行,但是其对俄方的越权行为,很明显存在双重标准,且立场模糊,判罚结果缺乏公正性。
事实上,对于中俄不公行为并不止这些。在雷蒙多访华并与中国高层会晤后不久,美国突然以“人权问题”为由,宣布限制部分中国官员的签证,这一行为表明美方对中美关系并不真诚,存在“长臂管辖”嫌疑。
面对这种试图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中国毫不犹豫选择对等反制,对于这些对华抹黑和干涉行为的美方人员,也将采取签证限制等措施进行反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指出,美方的行径已触碰底线,且明显损害了中方的国家利益,中国外交部会坚定立场,维护国家尊严,第一时间对美方炮制谎言、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给予回应。
令人遗憾的是,当美国高调谈论其他国家的人权时,丝毫没有考虑到其对华的指责中带有明显的自我投射色彩。例如,8月12日的夏威夷毛伊岛火灾事件,富人区得到了充足的消防资源,而底层民众的居住地却饱受火灾之害,成千上万的居民被判定为“失踪”。
近年来,美国滥用药物的死亡人数持续攀升,仅2021年一年,因滥用成瘾类药物致死的人数已达10.7万;枪击事件也屡见不鲜,2021年的大型枪击案已达475起,更不用说种族歧视、女性堕胎权受限等等问题,都使美国的人权形象日渐褪色。
长久以来,美国从未反思过其对“人权”的双重标准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此次的中美关系摩擦只是把美方的沉疴给放大了,希望当其用人权之名对他国施加压力时,也能同等的审视自己在人权领域的行为。
与其对外传播非实事求是的信息,不如先正视并改进国内的人权问题,为世界树立一个真正的人权模范。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俄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合作,将会成为推动建立一个更加普适、合理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