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发现:能活过80岁的糖尿病人,身上都有这5个特征
前言
据调查显示,2022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4亿人,相当于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并且据数据统计还有5000万的潜在糖尿病患者,也就是每天都会有人成为糖尿病的“候选人”。
糖尿病有许多致病因素,其中与环境因素、饮食因素相关性较大,目前统计老年男性患者发病率高,生活在东南沿海的人的患病率也会比较高,这也与生活环境、经济发达程度息息相关。

糖尿病——“甜蜜的杀手”
糖尿病是现代“富贵病”的一种,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全身慢性代谢疾病,因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胰岛素生物效应降低等原因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代谢紊乱。
糖尿病是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之一,那么患病的人真的是毫无办法了么?其实不然。
堂·雷伊被诊断患上了1型糖尿病时年仅四岁。医生告诉他的父母,这孩子能活到十几岁就算幸运了。可是他却活到了超过80岁的高龄,而且是在之前医疗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时代。
主人公Don Ray
雷伊的主治医生认为,1型糖尿病人能活到高龄的秘诀,就是控制饮食、勤锻炼、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和注射胰岛素。最重要的是,患者本人雷伊没把它当成负担,总体上是个严格自律的“乖”病人。积极的态度也有助于延长他的寿命,不向病魔妥协,笑看人生磨难!
再说到像大家都熟悉的:宋美龄108岁,患糖尿病68年;张学良年龄101岁,患糖尿病60年;陈立夫103岁,患糖尿病50多年。因此,糖尿病其实并不是长寿的阻碍,只要患者各方面控制得当,完全可以和健康人一样生活。
宋美龄
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被细胞充分利用,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当这个重要的激素完全或部分缺乏,就会导致血糖无法被有效地调节和利用,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而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对身体的多个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包括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肾脏、眼睛等,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糖尿病大体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在年轻时发病,其主要原因是胰岛细胞受到自身免疫攻击,使胰岛素完全或部分缺乏。
另一种是在中年或老年时才会出现,这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所导致的。
事实上,作为一个具有遗传性的常见慢性病——糖尿病,也是有方法通过一些手段来控制住的。医学界已经发现了一些关于糖尿病患者长寿的秘密,这些特征并不复杂,但却非常重要。
一、一定要及时按时服用药物,坚持不断药,日常服药
但要注意的是,药物的服用因人而异。
对每一患者药物的恰当选择,取决于病情(血糖高低、空腹或餐后高血糖、胰岛功能、肝肾功能、并发症、肥胖与消瘦)、药物特点、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年龄、价格等因素。只有坚持服药,才能控制住病情的发展。
药物治疗和饮食治疗都是治疗糖尿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控制饮食,保持合适的体重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摄入食物的含糖量,俗话说“病从口入”,一定要控制好自己,注意忌口!糖尿病患者确定合理的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少吃高糖食物,多食用粗纤维食物,且要少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稀饭等。
1、不能完全不吃主食,要定量吃些主食,但是必须注意粗细搭配,增加些五谷杂粮或者杂豆类,比如糙米饭之类。
2、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蔬菜水果种类要多样。但注意不是所有的水果都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有些水果如果吃了,不利于患者控制好正常的血糖水平,甚至有可能会造成血糖骤升并且引起更加严重的并发症。就如香蕉、荔枝、葡萄,这一类的水果尽量要减少摄入。
3、多吃鱼类,瘦肉类,补充蛋白质,而且这类食物一般较少含胆固醇。不宜吃内脏,以免造成胆固醇高。但是要注意量,限制加工的肉类。
4、适当吃些奶类豆类,是加餐食物中不错的选择,也可考虑坚果类。
5、饮食要清淡,一定要少盐少油;然后多喝水,切忌饮酒。喝酒绝对是促进病情恶化的加速剂。
6、注意晚上不要熬夜,熬夜会造成身体免疫力下降,身体机能下降,从而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不灵敏。而保证睡眠充足,则可以提高抵抗力。
7、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患者,能量摄入可以适当增加10%~20%,若是肥胖的患者则需要减少能量摄入,直到体重恢复到标准体重的5%左右。
温馨提示:
计算成人的标准体重的公式,比较常见的有:
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例如身高180cm,其标准体重为180-105=75公斤。不超过或少于标准体重的十分之一为正常,超过标准体重十分之一为超重,超过标准体重五分之一为肥胖。
另一种是计算体质指数,计算方法是体质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²),正常男性体质指数在21~24比较适宜,正常女性体质指数在20~23比较适宜,超过此值属于超重。
男女体质指数假如分别超过28和27,就属于肥胖了。
控制好体重,控制好体脂率,能减少心血管的负担。因此控制饮食,它不仅可以帮助预防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还可以延长糖尿病患者的寿命。
定期测量体重,并且定期检查,知根知底,百战不殆。
三、定期检测血糖,定期做检查
定期检测血糖,有利于患者清楚自己的血糖水平。
1、由内分泌医生确定治疗方法,患者配合医生进行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尤为重要。如果患者本人没有到医院,医生就无法评估患者的糖尿病情况,就无法恰当地无法做出干预。
2、患者平常在家中就应该进行自我监测血糖,如果血糖控制较好,1-2周可检测1次,可测定一对血糖。如果平时在自我监测血糖时,已经发现血糖控制不佳,就应该及时在第二天复查。如果仍然较高,就得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及时的干预、适当的调整,即可将血糖控制良好;
3、每3个月至少1次到医院检查,并检查是否有其它并发症。
定期做检查,有利于患者及时地去治疗并发症。以防并发症带来的伤害给患者的身体“雪上加霜”。
四、保持适度的运动
调查显示,肥胖人群中,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5倍多。
这是由于肥胖患者体内存在一种特殊病理状态——胰岛素抵抗。而人体内代谢葡萄糖就像是一家人事关系复杂的公司,需要许多员工——激素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而“胰岛素”就是这些员工中的top,决定血糖代谢的命脉。通过运动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胰岛素受体增加,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地生活,与疾病抗衡
良好的心理状态永远都是治疗疾病的良药。
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和焦虑,可能影响糖尿病的控制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抑郁和焦虑可能导致血糖的波动和不稳定,甚至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病,患者一定要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病魔。人一积极起来,整个身体机能也会积极起来,来达到一个良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糖尿病也成为一个频发的“富贵病”,那么我们作为普通人要如何去预防糖尿病?
首先肯定要注意饮食,平常不能放纵自己摄入过多甜食,饮食一定要注意少油少盐;其次就是要多运动,控制自己的体重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众所周知,肥胖就等于给“三高”埋下隐患;最后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清,很多时候病都是由心而起的!
图片来源网络
结语
疾病纵然无法消除,但患者应该始终怀着希望,去与之抗衡。不退缩、不向疾病低头,就是一个患者该有的态度,也是治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请相信,一个积极的患者,永远都会被冠以“希望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