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不能随便给老人过寿?民间过寿是有讲究禁忌的,你了解多少
过寿的习俗由来已久,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过生辰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少年,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就算是对着陌生人,也毫不吝啬自己的善意,周围的邻居都对他赞许有加。

突然有一天,这个少年得了一种怪病,无人能医治好,加上因为家境贫寒,也无钱来给他源源不断的买药医病。
这天晚上,就在少年气若游丝之际,他好像看到了传说中的八仙朝他走来,八仙轻轻一挥手,便治好了他的病。
还在临走之时对他说:“昨日之你已故去,今日便是你的重生之日,此后只要每年的今日你都庆祝一番,定可长命百岁”。
话音未落,八仙便已不见身影,第二天早上,少年醒来之后便觉得一身轻松,通畅无比,细细回想昨晚之事,顿觉不是梦境,之后便把这一天当作自己的生辰,每年到这一天便庆祝一下。
后来,这个故事流传了下来,过生辰便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习俗,寓意着长命百岁,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期许。
关于过寿,你知道多少
其实,在我国很早就有过寿的习俗,在商周时期就曾出现过贺寿的活动,而在当时的文字中也出现了多种寿字的写法。
而关于过寿,民间还流传着多种不成文的规定,贺寿一般是从六十岁开始的,六十岁被称为“下寿”,八十岁被称为“中寿”,一百岁被称为“上寿”。
为什么贺寿要从六十岁开始呢?
那是因为在古代,人们用”干支纪年法“来计算时间,十天干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列组合,然后六十年一个轮回,称为“一甲子”。
所以,六十岁在古代被称为“花甲之年”,六十大寿也被称为“花甲寿”,人们认为只要活满一个轮回,就相当于过完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六十岁以后就意味着重生,是一件十分值得庆贺的事情,也正因为此,人们特别注重过六十大寿。
这个习俗延续至今,人们依然对于过生日乐此不疲,现在人们过生日更多的是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寻一点属于自己的快乐和仪式感,提醒着自己记录这一年的所见所得。
为了孝顺父母,也都会给父母庆生,但其实给老人过寿和年轻人生日聚会是不一样的,古人认为做寿过生辰是一件及其重要的事情,必须要慎重,因此还流传下来了很多禁忌。

比如广为流传的就是“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你知道是哪三不过吗?
“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
第一是六十以下不过寿。
前文已经给大家讲到在民间人们认为六十岁意味着新生,所以要从六十岁开始贺寿,那相应的,六十岁以下就不提倡过寿。
因为在古代,因为条件有限,人们的平均年龄都比较短,能够活到六十岁的人相对来说是比较寥寥的。
而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质量在不断的提高,医疗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人们的寿命也普遍延长,目前来讲,六十岁不再算是一个高龄了。
但六十以下不过寿依然传达了古人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还有对于长寿的向往,也在提点人们要追求健康和珍惜时间。
第二是父母在不庆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要父母还健在,就不适合做寿,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表示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孝道,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视,父母是子女的根基所在,父母的健康和长寿被视为是子女后辈的福气,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所以,如果父母还都健在的话,作为子女就应该给父母过寿,以期给自己和后辈多积攒一些福气,否则的话就会自身和家族有不好的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在父母还健在的情况下,作为子女过寿,对于父母来说而言也是折寿的行为,因为在大多数的人们心中,只有老人才会过寿。
有父母在,子女就永远都是孩子,所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给自己过寿的话,对父母来说有不好的影响。
因此,无论是从自身还是父母的角度来看,在父母健在的时候过寿,都是不合适的行为,我们作为子女后辈,应该在这个时候多陪伴父母,让父母能够过一个安稳而幸福的晚年,这样也可以多给我们的后辈积攒一些福祉。
第三是超过九十不过寿。
九十岁,就算是高龄老人了,九十岁不过寿更多的是从老人自身的身体状况来考虑的。
因为九十岁的老年人无论是体力,精力,还是身体素质相对来说都比较弱一些,如果这个大摆筵席庆祝的话,很容易因为劳累过度而加重身体负担,从而产生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
而且庆祝寿辰的活动上,会有很多平常见不到面的亲朋好友,老人难免会情绪激动,而过大的情绪起伏对身体健康会有不好的影响。
所以,在九十岁的高龄给老人过寿,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很多老人年龄越大,越不喜欢过寿辰。
他们常说,人老了,就要忘记自己的年龄,也能忘记年龄带来的焦虑和恐慌,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老年生活。
还有的人认为在高龄过寿,是在提醒阎王爷收人,会折寿,比较忌讳这一点,所以,我们在给老人过寿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情况和心理状态。
说到底,给老人过寿也是我们尽孝道的一种表达方式,目的是为了让老人高兴,所以要尊重老人的意愿,只要老人开心了,那么是以何种方式过的也就不重要了。
那除了这“三不过”之外,还有一个流传范围比较广的说法就是“老人两年坎,过九不过十”。
“老人两年坎,过九不过十”
除了六十岁以下不适合做寿之外,还有两个年龄也是不适合做寿的,老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那这两个年龄又有啥说法呢?
提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我国古代的两大圣贤——孔子和孟子,相传,孔孟二人相继是在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过世的。
连圣人和亚圣都无法跨越过去的年龄坎,更何况是普通人呢?所以,这个说法久而久之就这样流传开来。
有很多老人在快到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这两年就开始胡思乱想,精神压力倍增,整天焦虑着自己的寿命将近,是很影响身体健康的。
所以,在这两年,子女就不要给老人过生辰了,更不要大操大办,避免给老人造成更大的精神压力。
“过九不过十”意思就是逢九的年龄可以庆贺,逢十的年龄尽量不办或简办,这主要是来自于谐音文化。
古人认为“九”通“久”,寓意长长久久,越活越久,而“十”则与“死”发音相似,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
另外,中国人还奉行“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而九不是最后一个数字,就意味着生命可以无限延续,没有尽头。
因此,一般在给老人过寿的时候,不论是七十大寿,八十大寿,还是九十大寿,都会提前一年过。
结语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地大物博,各地的习俗也都千差万别,所以,要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老人自身的心理意愿,真正懂得老人的需求,投其所好,让其开心。
对于“过寿”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想要分享的吗?欢迎留言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