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和喝水有关?提醒:不想伤肾伤血管,喝水“五项注意”要谨记
彭奶奶特别喜欢吃热乎乎的食物,刚刚盛出来的粥还没凉两分钟,彭奶奶就迫不及待要开始吃,还不觉得烫嘴。
除了喝粥,平常听潮剧的时候彭奶奶喜欢用保温杯泡热茶,也是咕咚咕咚喝,一天还不止喝一杯,儿子不止一次劝彭奶奶别喝太烫的,但彭奶奶习惯了改不掉。
最近彭奶奶一直感觉喉咙在吞东西的时候不舒服,有异物感,但是又没被鱼刺卡到,也没吃什么骨头,讲话也觉得喉咙怪怪的。
儿子马上带彭奶奶去医院检查,一查竟然查出了食管癌,医生了解完彭奶奶的饮食习惯后,说:“这跟平常总是吃得烫、喝烫水有很大的关系。”
喝水这件看似平平无奇的小事,竟然也是导致食管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喝水也有学问吗?今天咱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水是生命之源
“水是生命之源”,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也是一个事实。海洋资源大约占了地表面积的七成,人体中的水含量也在70%左右。

常言“女人是水做的”,但科学的数据告诉我们:男人更是水做的,成年男性身体内的含水量大约占了体重的60%,而女性要比男性少5%~10%。
水是人体内部运输工作的得力干将,营养物质的传递、代谢废物的排出、激素的转送等等,都需要水的帮助。
除此之外,水本身的导热性也比较好,在人体内可以充当一个“载热体”,将热量在身体内部和皮肤表面之间互相传递,能够调节体温。
我们补充水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喝水,水流进身体之后暂时归胃部保存,胃壁在这个时候就会吸收掉一小部分水,用以血液循环。
在一段时间后,水分就会进入第二个场所——小肠,小肠的肠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在水分进来的时候不断吸收,水分就这样再次进入血液。
血液循环将水分用于身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再带出代谢废物进入肾脏,最后形成尿液。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他的身体每天都会排出1.5L左右的水。
这些水分通过皮肤汗腺、尿液或者粪便排出体外,还有鼻涕、眼泪、口水等也是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排出体外的水分变多,就要及时补充水分,否则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可不小。
身体缺水的信号你接收到了吗?缺水的危害你必须知道!
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体缺水的原因无非有二:排出过多和摄入不足。人体一旦缺失水分,最直接的生理反应就是口渴。
这个时候处于缺水状态的身体,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会进一步造成不同程度的脱水,食欲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下降。
缺水更严重的话,破坏到了体温调节的功能,血液循环的渗透压也会增高到一定程度,致使细胞内发生脱水反应,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加重了心血管的负担。
注意力和运动能力双双受到影响,无法集中精力,还特别容易嗜睡。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年龄的增加和体内水分的流失成反比。
身体细胞内的水分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减少,所以一般老年人体内的含水量在50%~60%。这也是老年人皮肤皱纹多、眼睛浑浊的原因之一。
人的眼睛内含有的液体量是比较高的,在人体缺水的时候也跟着变化。一些患有白内障的老人家,视力本来就受限,如果身体急性缺水,眼晶状体也会变得浑浊加重视力的下降。
缺水在身体外部体现为皮肤的皱纹和眼睛的浑浊,但对身体内部更有影响。老年人本身的新陈代谢缓慢,消化能力和肾脏的吸水能力也有所降低。
如果身体缺水,皮肤排汗减少、尿量减少,阻碍体内代谢废物的及时排泄,无用物质容易在身体内累积,造成各个器官的负担。
同时还会导致老年人机体对水平衡调节能力的降低,如果腹泻、感冒、发烧等,就会更容易失去水分。
水分的流失直接导致了全身血容量的减少,可能造成对心脏的供血不足,心肌损害就是这样来的,临床上也有因急性腹泻导致心肌梗死的病例。
更有研究显示,长期水分摄入不足的话,患上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的风险会增加。
身体缺水了感到口渴是一种提醒,尿液颜色的不同也是一种信号。
肾脏在制造尿液的过程中会和脑垂体分泌的一种物质产生反应——抗利尿激素,这种物质也是决定尿液颜色的关键。
当身体缺水的时候,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就会增加,肾脏收到这种激素的信号之后,便发挥浓缩尿液的作用,尿液的颜色就会变黄甚至呈现浓茶状。
相反,如果人摄入了足够或大量的水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就会减少,肾脏也就会将尿液稀释,排出的尿液只会带有极浅的黄色或者呈现透明色。
有数据显示,一个成年人每天排尿的次数不超过6次,包括夜间起夜的1~2次,总尿量大概在2500ml左右。
每天保证饮水量的充分摄入至关重要,但可不是盲目喝水,小编总结了喝水了“三要三不要”,学会科学喝水,助力健康身体!
喝水的“两要三不要”
1、要有喝水的习惯
很多人在生活中不到渴得嗓子冒烟的程度,是不会想到去喝水的,甚至在口渴的时候会选择冰冻的饮料或有味道的茶水等代替白开水的饮用。
虽然解渴了,但无论是哪一种饮料都不能完全代替水在身体内发挥的作用,保证充分的饮水量对尿液的生成有促进作用,能将代谢废物有效清除,有助于维持肾脏功能的稳定。
所以还是要慢慢养成喝水的习惯,减少饮料酒水的饮用,口舌之欢是一时的,身体健康才是永远的。
2、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2022年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出:成年男性每天应摄入1700ml的水量,女性则应摄入1500ml,大概是3~4瓶正常大小的矿泉水。
小编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老年人器官的退化会导致对身体对缺水的反应比较慢,具体表现在对口渴不敏感,可能会比较少喝水。
所以建议老人家可以准备一个保温杯,就算不口渴,也能时不时地喝上几口水,在习惯中保持少量多次的饮水。
在每天起床洗漱完毕之后,也可以先喝杯温开水,补充身体经过一夜的代谢流失掉的水分。
3、不要喝烫水
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彭奶奶,就是因为喜欢吃烫的食物、长期喝烫水而患上食道癌,许多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为了能快点吃完饭干活,就养成了菜上马上吃的“金刚嘴”。
不怕烫,烫不怕,这种长期吃烫食喝烫水的习惯就一直持续到老年时期,往往就是这样长期积累的习惯,给烫出病来。
我们的口腔和食道表面都有黏膜,偶尔的轻微烫伤能进行自我修复,但长此以往,就是在为食道溃疡和食道癌的发生埋下隐患。
一般来说,我们进食的温度最好不要超过40℃,但也不要低于10℃,这样有利于保护食道的健康。
在10~40℃这个范围的水温是最适合人饮用的,再高一点到50℃的话,喝起来就是温热的感觉,更适合一些肠胃脾虚的老人家。
而一旦喝下超过65℃的热水,就会对食道黏膜造成损伤,还会刺激到胃肠道。像彭奶奶喜欢喝的热茶,一般温度都是在80~90℃,对食道的损伤不言而喻。所以喜欢吃烫食喝烫水的人,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
4、不要一次性快速喝大量的水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运动完之后,很多人喜欢把水一饮而尽,彻底解渴,甚至喝到肚子都有涨起来的感觉。
这样一次性大量喝水,水分进入血液的速度过快,容易造成血容量的增加,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人在大量饮水之后会大口喘气,这个时候心脏的负担也会增加。
特别提醒老年人更不要这样快速地大量喝水,胸闷气短、呼吸困难都是可能会出现的症状,而且当水分的摄入量过多,肾脏过滤排泄能力不足,只会加重对身体的伤害。
而且在餐前大量饮水造成的饱腹感会降低食欲,影响正餐的摄入,可能会增加营养不良的风险。
5、不要等口渴再喝水
“饥而后食,未渴先饮”,对老年人来说,在不饿的时候如果进食,会增加消化系统的额外负担,但喝水不能等到口干舌燥的时候才去喝。
因为在感到口渴的时候,其实身体已经处于轻微的脱水状态,至少有1%~2%的水分丢失。血液会变得粘稠,血流速度变慢,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
所以保持正确喝水的习惯至关重要,快点赞转发给亲戚朋友,一起学起来。
参考资料:
拓西平.老年人的水之密语:科学饮水[J].保健医苑,2022,(07):20-21
【饮食营养】怎样科学饮水.健康指南.2023-08-04
《日常不要乱喝水!关于喝水的问题一次说清楚》.中国医药报.2022-04-30